中班幼兒能夠欣賞內容較廣泛、性質及風格較多樣的音樂作品,能區(qū)別其中明顯的力度和速度變化及其不同的表情作用,但無法感知力度和速度的細微變化。系統(tǒng)的正確的音樂欣賞教育可以使他們感知簡單的曲式,發(fā)展他們對音樂的感受力、想像力和理解力等。
大班幼兒能正確辨認熟悉的音樂作品的情緒、性質,感知作品中的細節(jié)部分,區(qū)別不同類型的作品,如分辨進行曲和舞曲。大班階段的幼兒掌握了初步的音樂知識,能說出"圓舞曲"、"領唱獨唱"等音樂專用詞匯。他們初步理解各音樂手段的表情作用,如高音區(qū)活潑跳躍的旋律表現(xiàn)小白兔的歡快,低音區(qū)緩慢沉重的旋律則象征黑熊、大象等。同時,他們的音樂記憶力和審美能力有所發(fā)展,表現(xiàn)出自己對某類音樂作品的愛好。
(二)幼兒音樂欣賞教材的選擇教師在選擇幼兒音樂欣賞作品時應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考慮。
第一,音樂作品具備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有鮮明的音樂形象。
第二,音樂作品的內容和表現(xiàn)形式應豐富多樣。
第三,音樂作品應生動、易記,便于幼兒感知和接受,符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和音樂知識。
教師可以在日常教育活動中,注意為幼兒積累與欣賞內容有關的生活經驗,或者通過介紹、圖片、故事、參觀等途徑,增加幼兒相應的知識經驗。
(三)幼兒音樂欣賞活動的指導和設計欣賞音樂是一個由淺人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它包括下述內容。
1. 音樂感知。指幼兒對音樂的直接印象,對音樂及其結構形式的初步總體印象。
2.情感經驗。這一活動伴隨音樂的全過程,幼兒通過這一活動領會音樂情感的深刻含義。
3. 聯(lián)想想像。指由音響感知和情感體驗喚起幼兒對有關生活、意境的聯(lián)想和想像。
4. 理解認識。將以上三種活動綜合,使幼兒對音樂內容能夠理解。
5. 審美活動。是欣賞的較高階段。指欣賞者對作品的內容、形式從本質上進行審美評價,在審美過程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上述活動既有各自特定的任務,又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彼此滲透,相互影響。幼兒的欣賞活動也有這些內容,在認識程度上感性大大超過理性。老師在設計音樂欣賞活動時,其主要目標是引導幼兒正確感受音樂的美妙。
幼兒音樂欣賞活動的全過程一般可以設計為三個階段。教師在指導各階段活動時,要根據(jù)所欣賞作品的特點和幼兒對作品的反應,靈活組織和指導,避免枯燥單調、一成不變的形式。
1.第一階段第一階段內容是初步欣賞作品,完整地聽一至二遍。
在第一階段,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方法,提高幼兒最初的欣賞效果。
(1)引導性談話,包括講解、說明、提示等。老師設計談話可以集中幼兒的注意力,蔣其思想感情引入欣賞作品的情景,喚起幼兒的有關想像。談話的方式較多,一般先介紹欣賞作品的名稱,然后簡單介紹作品的主要內容和情緒性質。應避免與欣賞內容無關的話題。教師的語言引導是否恰當,直接影響幼兒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例如,在欣賞鋼琴曲《啄木鳥》(吳慰云曲)的實驗研究中,教師不同的談話方式,對幼兒產生的欣賞效果大不相同。
第一種方式:在大班給兒童欣賞音樂以前,教師介紹:"今天給你們欣賞一首鋼琴曲,它給我們講了一個小故事。講的誰,說的什么,我都不告訴你們。但是我告訴你們它說的是樹林里的小鳥。樹林里有許多小鳥,像小黃鶯、小麻雀、啄木鳥、金孔雀……你們聽這是哪一種鳥,它開始在做什么,后來又做什么。"介紹后,給兒童欣賞音樂。共欣賞兩遍,老師要求兒童"認真聽,仔細想是什么鳥,在干什么"。兒童欣賞音樂以后紛紛舉手,他們的回答有"百靈鳥","鸚鵡";"有兩只小麻雀在玩";"啄木鳥","啄木鳥在敲樹,先用大嘴啄樹,啄啄啄,啄出一條大蟲子";"金孔雀在跳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