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把表達的自由還給孩子。
《綱要》中提出:創(chuàng)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huán)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在語言教學中,教師已習慣老師講,幼兒聽,教師是主角,除了少數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說上幾句,更多的是面無表情的聽眾,大大阻礙了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更不能給幼兒情感上的滿足。教師必須大力改革語言課堂教學,盡可能營造寬松、自由、愉悅的課堂氛圍,不能讓"以幼兒為主體"這一理念成為一句口號說在嘴上,做在形式上。要把傳統教學中束縛幼兒的"規(guī)矩與限制"徹底打破,徹底解放幼兒,把表達的自由還給孩子,給幼兒創(chuàng)設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的語言環(huán)境,讓幼兒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思想, 表露自己的情感, 使他們在自由表達中最大限度地釋放自己的潛能。
1.創(chuàng)設情景,讓孩子想說、有機會說,寬容孩子的"失言", 使孩子敢說。
語言教學中, 教師不僅要鼓勵幼兒想說就說, 而且要創(chuàng)造一切機會讓幼兒充分地說。在不斷的語言交鋒中, 幼兒的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個性潛能都會得到長足的發(fā)展。教師要鼓勵幼兒標新立異, 敢于逾越常規(guī), 敢于暴露自己的思想, 說別人所未說的。如在關于"怎樣幫助貓醫(yī)生過河"這一討論環(huán)節(jié)中中, 幼兒大膽猜測, 各抒己見。有的說讓大象把河里的水都吸干,讓貓醫(yī)生走過河;有的說在河對岸立一根棍子,把貓醫(yī)生彈過河;有的說如果河邊有一些木板可以讓貓醫(yī)生坐在木板上劃過河;有的說請兩只小鳥叼一個棍子,讓貓醫(yī)生吊在棍子上飛過河;有的說請貓醫(yī)生坐在熱氣球上把它送過河等等想法。幼兒表達出的奇思怪想,令老師驚訝不已,大加贊賞、鼓勵、表揚。創(chuàng)造的語言閃現著智慧的火花, 課堂由此出現了生動活潑的局面。
2.幼兒在語言學習中"失言"是經常的, 也是不可避免的。
有的是因為表達和思維發(fā)展的不均衡而詞不達意, 有的是因為一時思路不暢而結結巴巴, 有的是因為暫時性的思考目標轉移而答非所問……"犯錯誤是孩子的權利", 隨著語言知識的積累和自身素質的提高會逐漸消除。面對孩子的"失言", 教師要采取寬容的態(tài)度, 耐心傾聽, 言語鼓勵,"多一點寬容""多一點贊賞""多一點微笑", 消除一切膽怯、困惑,讓幼兒感受到做人的尊嚴,表達的樂趣,享受被尊重的快樂。
在語言活動中,通過幼兒口述, 教師、家長記錄整理, 錄音機的錄音、攝像機的攝像等多種形式再現情景,解放幼兒的手腳,讓他們自由地動起來, 不在乎坐得是否整齊; 解放幼兒的大腦, 讓他們自由地思考, 不在乎答案是否標準; 解放幼兒的嘴, 讓他們盡情地說, 不在乎是否失言; 解放幼兒的時間和空間, 讓他們擁有屬于自己的天地, 擁有屬于自己的思想, 以及表達自己思想的權力,把表達的自由真正還給孩子。
三、有效利用多媒體教學,激起幼兒對活動的興趣。
自從多媒體問世以來,它已經在幼兒園語言教學中占據了重要位置。它通過多種傳媒手段,可以產生出生動活潑的形象,豐富多彩的內容,清晰標準的發(fā)音和情節(jié)相關的音響效果,為幼兒學習語言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視覺、聽覺的交互式語言環(huán)境,既能引起幼兒學習興趣,達到教學目的,又能烘托文學作品表達的情景氣氛,對提高教學效果有很大的幫助。
電教媒體能夠展開事物和現象的本質特征與內在聯系,使聲音和畫面并存,使抽象的概念,呆板的文字變成賞心悅目、富于變換的畫面,生動直觀地將信息再現于幼兒的感官,通過聽覺視覺器官的協作運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梢姡囵B(yǎng)興趣要靠多媒體電教手段去創(chuàng)造情境,相應的情境氛圍會使幼兒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學習興趣,從而輕松愉快地去接受知識信息。
例如:動物們幫助貓醫(yī)生過河電腦動畫中,通過熒屏呈現動物不同的過河方式時,孩子們一下就被吸引住了,不時發(fā)出陣陣愉悅的笑聲,幼兒被這生動、直觀的畫面深深吸引了,產生了強烈的參與欲望,自然引起了學習興趣。
電教媒體具有聲畫并茂,視聽結合,動作相宜,感染力強等特點。利用這一特點,用聲像再現或創(chuàng)設教學所需的情境,使幼兒如聞其聲,如臨其境,激發(fā)幼兒的情感,例如,在欣賞故事時,孩子們聽到森林里的動物生病了,說話聲音都無精打采的,心里就很著急、很難過。當幼兒被引入到故事的意境中時,情感自然就被激發(fā)出來。
四、鼓勵教師在反思中成長。
通過這種五段互動式培訓,從視覺和觀念上都帶給老師一次強大的沖擊,它打破了傳統培訓方式的沉悶、單調,將五個培訓環(huán)節(jié)圍繞同一個主題、同一個目標,用不同的方式去實施、展示、研討,除了參與了本次活動的老師,幕后的老師也是議論不斷,感嘆不斷,在活動中她們見證了活動的改革創(chuàng)新,新老師的成長,"教師即研究者"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美國的心理學家波斯納給教師成長出了一個簡潔的公式:教師成長=經驗+反思。反思是一種思考,一種意識,一種習慣,一種能力,也是當前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重要途徑。通過"反思性教學"和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教師能夠實現教學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良性循環(huán),促進教師教育素養(yǎng)的提高。教學反思能夠促進教師加強理論學習,并運用理論設計和指導自己的教學,正確分析和認識各種的教學現象,讓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找出問題-分析原因-制定對策-付諸實踐-及時總結"即"五步學習培訓法",使教師在自我反思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有了自覺的學習、主動的反思就會有充滿活力的實踐活動。在不斷的學習、實踐、反思中體驗成長、感悟成長、獲得教育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