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幼兒教師招聘考試模擬試卷(十四)
一、單項選擇題
1.D【解析】“南陳北張”是指南京有陳鶴琴,北京有張雪門。
2.D【解析】觀察法是在自然條件下,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對所要研究的現象或行為進行觀察、記錄和評價的方法。
3.B【解析】形象記憶是指以感知過的事物形象為內容的記憶。
4.A【解析】粘液質是以穩(wěn)重,但靈活性不足;踏實,但有些死板;沉著冷靜,但缺乏生氣為特征的。
5.B【解析】皮亞杰認為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四個基本要素是成熟、練習和習得的經驗、社會性經驗、具有自我調節(jié)作用的平衡過程。
6.D【解析】福祿貝爾創(chuàng)辦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兒園。
7.D【解析】氣質是個體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
8.C【解析】直觀行動思維活動的典型方式是嘗試錯誤。
9.B【解析】學前教育應注意與小學的銜接,并應避免出現小學化的傾向。
10.D【解析】表演游戲是兒童按照故事、童話的內容,分配角色,安排情節(jié),通過動作、表情、語言、姿勢等來進行的游戲。
11.A【解析】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表明遺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12.C【解析】發(fā)散思維是指人們解決問題時,思路向各種可能的方向擴散,從而求得多種答案。
13.A【解析】親子關系是一種血緣關系。
14.B【解析】學前期(3~6歲),也叫幼兒期。包括幼兒初期(3~4歲);幼兒中期(4~5歲);幼兒晚期(5~6、7歲)。
15.B【解析】想象是在人腦中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創(chuàng)造新形象的過程。
16.C【解析】嬰兒對物體的觸覺探索最早是通過口腔的活動進行的。
17.A【解析】規(guī)則游戲是教師根據教育、教學目的,按照一定的目標設計游戲,旨在促進教育教學任務的完成。
18.D【解析】1904年1月,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規(guī)定學前教育機構為“蒙養(yǎng)院”。
19.B【解析】注意是影響心理過程的一種心理現象,不是一種獨立的心理過程。
20.C【解析】此時期幼兒使用的句型主要是單詞句。
二、名詞解釋
1.轉折期是指在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兩個階段之間,有時出現的心理發(fā)展在短時期內急劇變化的情況。
2.創(chuàng)造性游戲是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以想象為中心,主動、創(chuàng)造性地反映周圍現實生活的游戲。
3.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與母親或照顧他(她)的熟悉的人分離時,面對陌生的環(huán)境而產生的緊張情緒和不安的行為。
4.氣質是個人心理活動的穩(wěn)定的動力特征。
5.社區(qū)幼兒教育是指在我國以學前兒童及家庭為對象開展的各種形式的優(yōu)生、優(yōu)育、優(yōu)教活動,目的在于盡可能使社區(qū)內所有學前兒童獲得良好的教育和發(fā)展。
6.幼兒園課程是實現幼兒園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幫助幼兒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以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的各種活動的總和。
三、簡答題(答案要點)
1.(1)滿足幼兒全面發(fā)展的整體需要,有效地發(fā)揮各領域的教育作用;
(2)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是幼兒必要和有效的學習內容;
(3)聯(lián)系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與興趣,內容具有時代性、豐富性;
(4)適合幼兒的能力與發(fā)展需要,對幼兒的進一步學習具有挑戰(zhàn)性。
2.(1)制定主體和約束力不同;
(2)基本屬性和表現形式不同;
(3)制定程序與實施方式不同;
(4)穩(wěn)定程度和調整范圍不同;
(5)公布的范圍不同。
3.(1)主要依賴成人的評價;
(2)自我評價常常帶有主觀情緒性;
(3)自我評價受認識水平的限制。
4.(1)知道自己的性別,并初步掌握性別角色知識(2~3歲);
(2)自我中心地認識識性別角色(3~4歲);
(3)刻板地認識性別角色(5~7歲)。
四、論述題(答案要點)
1.(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求知欲;
(2)營造寬松的活動環(huán)境;
(3)有意識支持并促進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4)培養(yǎng)幼兒的好奇心與想象力;
(5)蒙臺梭利的感知訓練與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