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常受鼓勵的小朋友,他的人格是建立在自己的認知和自我約制上。但是懸賞式的獎勵,只會誘使他"有獎才做",影響到他將來的"價值觀",只以名利為衡量的標準,"無錢免談",甚至"和父母算飯錢"六親不認,看看社會上那些"有奶就是娘"的國民,報上天天登的為了要錢手刃親爹、殺人的新聞是多么可怕!如果孩子必須常受處罰,才會停止他的亂來,那他的"聽話"完全是因為怕挨打挨罵,而非"自我控制"或"知所行止"。長久下來,也會養(yǎng)成無賞不動,不打不聽的習慣,那就糟了。而且,除了不主動以外,他也會缺乏自信,做任何事都會害怕。對自己沒有自信心,也就不會有什么創(chuàng)新或出息了。
讓孩子選擇也就是因為,不管是獎賞或是處罰,都是以大人為中心,想要小孩接受大人的安排,才有如此手段;相反地,一切的事情假如經(jīng)由孩子自己去選擇,所有的情況便會改觀。
你家里是否會有這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今天要出外郊游,你特地替小明挑了一件鮮艷的紅色新上衣,白色的小短褲,并且一再地告誡他:"有很多阿姨、小朋友一起玩,你要注意不可以把新衣服弄得臟兮兮!還要聽話喔!不聽話小心爸爸打……!"結果,還是不聽、亂坐、亂鉆地把新衣服弄臟。
其實,小明不是故意跟媽媽過不去,在他內(nèi)心里在意的是樹林里的蟬、池塘里的魚。至于衣服,他所喜歡的是媽媽前幾個月替他買的藍色卡通上衣,他每次出門前都要求穿他和小朋友都喜歡的那件,但是媽媽總認為那件太舊。
對郊游來說,小明心里只是想抓住正在叫的蟬,或一條游來游去的魚,腦子里根本沒有想到身上穿的鮮紅上衣和白色短褲是上個月小阿姨買給他的獎品。所以,當郊游回來,媽媽和爸爸看到他的臟樣子,認為孩子"不聽話",問他為什么總是不聽話,是不是想挨打的時候,小明卻理直氣壯地說:假如你們聽我的話,讓我穿那件藍卡通上衣,就不會臟了!要打,你打好了!假如你尊重孩子的選擇,他會感到很有尊嚴,也會清楚地知道自己該負的責任;最主要的,他不會有被限制的壓力。
因為只有在自顯自發(fā)的"活動"當中,人才會發(fā)現(xiàn)自己在環(huán)境中有作用、有地位、有能力自己完成工作,于是成就感、自我獨立、自信心,乃至完美人格也就可以就此逐漸形成了!這樣的自動自發(fā)行為,又怎么需要獎勵來畫蛇添足呢?
我們都明白,來自內(nèi)心的喜悅才是真喜悅,雖然經(jīng)過制約學習(例如:做好→有賞)的過程,對青少年可能有加強行為的作用,可是,那絕不是自然的,也不是永久的,它像緊繃的彈簧,完全靠外力的拉張,外力沒有了,它就不會張開,然而久而久之,終有一天它會松馳,甚至完全失掉作用!所以對孩子來說,"利"(獎)"害"(懲)兩字很難發(fā)生行為加強。
方法論(一)─設計環(huán)境遺傳無法完全決定人一生的智或愚,后天的環(huán)境對人出生后的智能發(fā)展才有著大部分的影響。
蒙氏說:"環(huán)境就像人類的頭部,影響著孩子的整體的發(fā)展。"上述的兩件事實,我們在前面第七章已經(jīng)分別敘述過,蒙特梭利教學法的首重環(huán)境,就是基于同樣的認識;镜貋碚f,蒙特梭利教學法包含了四大要素──環(huán)境、教具、教師和兒童。其實綜合起來,它們應該是一個整體教育"孩子"的環(huán)境。
硬體設備(和附近的環(huán)境) "教育環(huán)境" 教具 老師(導師) 孩子 在一個完美的環(huán)境中,除了有方便孩子的"硬體設備"──慎重選擇過的"教材、教具"(靜態(tài)):還要有嫻淑慈愛的"導師",在其中擔任設計教材和誘導孩子學習意愿、以及在兩者之間扮演溝通牽引的角色;當然還有主體人物──充滿活力和學習意愿的"兒童"(動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