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情緒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tài)度體驗及相應的行為反應。
81、心境:是一種微弱的,持續(xù)時間較長的、帶有彌散性的心理狀態(tài)。
82、激情:是一種爆發(fā)式、猛烈而短暫的情緒狀態(tài),狂喜、暴怒、恐怖、絕望等都是激情的表現。
83、應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緊迫情況下引起的急速而緊張的情緒狀態(tài)。
84、依戀:是嬰兒尋求并企圖保持與另一個人親密的身體和情感聯系的傾向。
85、個性:是指一個人比較穩(wěn)定的,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各種心理特點或品質的獨特組合。
86、個性心理特征:是指一個人身上經常地、穩(wěn)定地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是人的多種心理特點的一種獨特組合。
87、自我意識:是人對自身的認識,它區(qū)別于其他心理現象,把認識的目光轉向了自己,自己既是認識者,又是被認識者。
88、氣質:是一人所持有的較穩(wěn)定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
89、性格:是表現在人對現實的態(tài)度和慣常的行為方式中的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
90、氣質"掩蔽現象":是指一個人氣質類型沒有改變,但是形成了一種新的行為模式,表現出一種不同于原來類型的氣質外貌。
91、能力:是指人們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個性心理特征。
92、親子關系:是指兒童早期與父母的情感關系。
93、性別角色:是被社會認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會上的一種地位,也是社會對男性和女性在行為方式和態(tài)度上期望的總稱。
94、社會性行為:是指人們在交往活動中對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現出的態(tài)度、言語和行為反應。
95、親社會行為:又被稱為積極的社會行為,指一個人幫助或打算幫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為和傾向。
96、攻擊性行為:是一種以傷害他人或他物為目的的行為。
97、社會性發(fā)展:是指幼兒從一個生物個體,到逐漸掌握社會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與社會行為技能,成長為一個社會人并逐步入社會的過程。
98、同伴關系:是指年齡相同或相近的幼兒之間的一種共同活動并相互協作的關系,主要指同齡人間或心理發(fā)展水平相當的個體間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人際關系。
99、心理: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主觀反映。
100、準備律:指學習者在學習開始時候的預備定勢。
101、練習律:指聯結的強度決定于使用聯結的頻次。
102、效果律:如果一個動作跟隨以情境中一個滿意的變換,那么在類似的情境中這個動作重復的可能性將增加;反之,如果跟隨的是一個不滿意的變換,那么這個行為重復的可能性將減少。
103、正強化:是通過呈現想要的愉快刺激來增強反應頻率。
104、負強化:是通過消除或終止厭惡、不愉快的刺激來增強反應頻率。
105、懲罰:是指能夠減弱行為或者降低反應頻率的刺激或事件。
106、塑造:是指通過安排特定的強化關系,使幼兒做出他們原先行為模式中不曾有過的復雜動作。
107、習慣化:是個體不斷或重復收到某種刺激而對該刺激的反應逐漸減弱的現象。
108、去習慣化:對熟悉刺激的反應恢復和增加。
109、消退:是指通過有差別的強化,緩慢地減少兩種或兩種以上刺激的特征,是幼兒最終能對兩種只有很小差異的刺激做出有辨別的反應。
110、教師效能感訓練:是指鼓勵教師運用諸如積極傾聽與解決沖突等技術,建立開放、真誠的課堂溝通情境。
111、經典條件作用:是嬰兒自然出現的一種學習方式,它以基礎反射為重點,是嬰兒最早的學習方式。
112、圖式:是指兒童對環(huán)境作出適應的認知結構。
113、內隱學習:是在刺激結構高度復雜,關鍵信息不明顯的情況下,即在無意識狀態(tài)下,無目的、自動化的加工活動,具有隨意性。
114、動機:是激發(fā)、引起個體的活動,引導、維持已引發(fā)的活動,并促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動力作用。
115、學習動機:是指直接推動幼兒進行學習,維持學習,并使該學習活動趨向教師所設定目標的內在心理過程。
116、好奇:是指幼兒去觀察、探索、操作、詢問新奇有趣的事物,從而獲得對事物了解的一種原始性內在沖動。
117、誘因:是指誘發(fā)個體行為的外在原因。
118、遷移:一般認為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進一步說是在一種情境中獲得的技能、知識和理解或形成的態(tài)度對在另一種情境中獲得的技能、知識和理解或形成的態(tài)度產生的影響。
119、順向遷移:是指先前學習對后繼學習的影響。
120、逆向遷移:是指后繼學習對先前學習的影響。
121、正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積極、正向的影響。
122、負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消極影響。
123、橫向遷移:是指兒童把已學到的知識經驗推廣到其他內容和難度相類似的情景中。
124、豎向遷移:是指不同內容、不同任務難度的兩種學習之間的相互影響與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