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怎么抓?我十幾年前開始探討這個問題,比如用語言、用計算、用體育等來做,后來我考慮采取用兒童畫的方式來做這項研究。通過這種研究解決怎樣在21世紀的社會條件下教育孩子。未來孩子需要這么多的要求,這些要求怎樣灌輸在工作當中?不管是幼兒園也好,家長也好,用什么活動來對待,也應該灌輸在我們的教育研究中。以上講的是我搞這個研究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
選圖畫的目的就是想要孩子更好的發(fā)展。語言、算術創(chuàng)造性不強,圖畫可以隨便造,它對孩子來講創(chuàng)造性很強。圖畫還可以培養(yǎng)孩子自主性和想象能力。
還有一個問題是讓孩子做模仿畫還是自由畫,或者是做別的?最后選擇了自主畫。我們經過調查研究,采取一種辦法叫做自主性繪畫,就是說這種繪畫不同于東方的模仿畫,也不同于西方的自由畫,是一個讓孩子發(fā)揮自己能力的自主畫。我們選取3歲到6歲的孩子連續(xù)做了3次這樣的研究。第一個班是在廣西做的,范圍是從3歲到7歲;第二個班是在湖北做的,是從3歲到6歲;第三個班是在北京做的,是從2歲到6歲。
前后花了10年的時間。對每個班來講,效果都非常好。我們做了若干項目的測查,發(fā)現(xiàn)我們的實驗班與同齡組的其他班相比差別很大,各項指標遠遠高于其他班。還有10項指標相對于同齡孩子來講差距非常的大,有的小班孩子可以達到小學一年級的水平,大班的孩子達到小學三年級的水平。想象能力、觀察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語言能力、分類能力等各個方面的檢測,效果都是很好的。所以可以肯定我們這樣做下來,確實可以給孩子帶來很好的效果。我們做鑒定的時候,請來了全國各地的專家,開了個展覽會。他們實地考察孩子,看孩子的能力到底如何,出了各種題目讓孩子當場作出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畫。事實證明,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很強,他們的畫的確可以表現(xiàn)出他們的想象力、觀察力、創(chuàng)造力。我們對孩子作畫的具體看法是:我們研究圖畫,目的不在于培養(yǎng)畫家,目的不在于技能技巧,而是對孩子進行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孩子的能力。具體做法:
連續(xù)三年把一個班的孩子作研究對象。小班的孩子不過多的干涉,以自由畫為主,涂鴉為輔。隨著孩子年齡的發(fā)展,要求孩子能力越來越高。到了大班,要求孩子能夠畫出非常漂亮的創(chuàng)造性的畫。這個過程中需要做的有這么幾點:
首先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造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是在具有豐富的想象基礎之上的,沒有想象談不上創(chuàng)造。讓孩子有想象力靠什么?必須給孩子良好的知識,沒有知識談不上想象。想象是對原有的知識進行的重新組合,所以從小要給孩子豐富的知識。豐富知識有兩種形式,一個是在量的方面豐富知識。我們前面說過,3-6歲的孩子求知欲特別強,他們可以接受很多很多的知識。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想辦法增加孩子的知識。我們采取一種態(tài)度,如果孩子積極性很高,我們就給他很多知識;如果孩子積極性不高,就不給那么多知識。我們努力把孩子積極性調動起來,讓孩子學到更多知識。知識的另外一個方面就是知識的結構。我們改變知識的結構,使之不僅是一個集合,而且還要是一個系統(tǒng)。形成一個規(guī)律讓孩子掌握,孩子腦中有一些結構的知識,運用起來很方便。
我舉一個例子,比如我們學種子這方面的知識。首先老師給孩子講故事,讓孩子知道種子的性質。然后給孩子提供一些畫片,有各種種子,接下來讓孩子回家,收集各種種子,什么種子都往幼兒園拿,讓孩子擁有好多實物。這是一個素材的積累,我們還要把種子分成若干類別,然后歸類再給孩子講。我們還將種子做成一大鍋八寶飯,與孩子一同享用,邊吃邊議論有關種子的問題。通過上面的過程,孩子對種子的印象就很深刻。我們還將有殼的種子弄來吃,邊吃邊給孩子講其特點如何。這個過程大概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我們還在與孩子游戲時將眼睛朦上,讓孩子聞水果的味道等?傊,我們通過刺激孩子味覺、感覺、知覺、觸覺等方法,豐富了孩子的知識。除了對孩子講種子的名稱以外,我們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