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和閨蜜聚餐,閨蜜說了一個看似好笑,但其實是時下很多家長可能都遇到過的問題。
閨蜜的女兒明年即將進入幼兒園,為了讓女兒順利融入幼兒園的生活,閨蜜和其老公便商量讓孩子提前一年先去早教中心適應。誰知夫妻倆帶孩子去早教中心后被告知“感統失調”。閨蜜也是有醫(yī)學背景的人士,深知這家早教機構要“墻裂”推銷感統訓練課程,當即拉著老公和女兒就走了。
無獨有偶,周一時小編看到粉絲留言“感統失調”,便升起了為大家科普關于感統失調的相關知識。
被過度放大的“感統失調”
感統,感覺統合的簡稱,一個近幾年大熱的名詞,顧名思義就是大腦將感覺和身體統一起來。
目前最為讓家長焦慮和擔心的就是孩子患有感覺統合失調,具體可以描述為在兒童成長當中,身體對于處理某種感知出現困難。比如因某些人或事出現情緒的不適或動作不協調等問題。
感統的理論起始于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Anna Jean Ayres,之后被逐步受到關注,也有部分人群支持此項理論。但至今此理論尚存在著諸多爭議,同時在生理科學、臨床醫(yī)學、精神疾病等領域都無法得到充足的證據來支持此理論的有效性。
而就是這樣一個尚未定性的理論依據卻被某些商家看到了賺錢的門路。因此,衍生出對“感統失調”幾個字過度詮釋而造成家長的恐慌和焦慮。下面我們來看看他們是怎么做的。
肢體協調能力差、好動、喜歡玩轉動的玩具、咬指甲、注意力不集中、低于同齡人的交往水平等詞是否看著都很眼熟呢?確實,這些詞看似幾乎可以套用在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而就是這些詞卻被某些商家用來宣傳孩子有感統失調,需要通過所謂的正規(guī)訓練才能改善。
再讓我們看看另外一類引起孩子“感統失調”的原因:胎位不正、早產或剖腹產(小編想糾正一點,剖腹產在醫(yī)學上并無此詞,正確的應是剖宮產),先不談詞語是否用錯,單就這些表述中所說的因孕期或生產原因導致孩子感統失調,目前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可以證明的。
小編在寫這篇文之前查閱了相關文獻,一查之下讓小編覺得真有些哭笑不得。中醫(yī)學在小編的心里一直是屬于較為神秘且需要我們后人積極探索的一個領域,也是中西醫(yī)結合需要磨合的時期。但就是這樣一個領域都來蹭一個尚沒有完善的理論增加關注度,讓小編不甚唏噓。
一個新的理論升起原本是一件好事,證明了人類在探索中不斷的進步,但過度夸大其原意反而讓很多正常的孩子被貼上了無形的標簽,同時矯枉過正很可能會增加孩子心理壓力,造成孩子被歧視的幾率增大。
而那些真正有嚴重感統問題的孩子,例如自閉癥、焦慮癥、多動癥等,因被誤診而錯過最佳的診療時機那才真的得不償失了。
感統訓練的正確打開方式
身為一個孩子的媽媽,小編能夠理解父母對孩子未來的期望,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人中龍鳳,但畢竟孩子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若想提升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完全沒必要將金錢浪費在感統訓練上,因為這些感統訓練在孩子早期家長就可以自己來完成。
0~3歲感統預防關鍵期
在孩子0~3歲時期采用各種途徑及形式讓嬰兒接受各種刺激,增強感官的感受,從而讓嬰兒學會綜合認識事物,可以避免“感覺統合失調”。
3~6歲感覺統合的黃金期
3~6歲時,我們可以這樣為孩子建立感覺統合能力。
1. 營造和諧氛圍
和睦的家庭氣氛和幼兒園中的和諧氛圍可以喚起孩子愉悅的心境,有利于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預防不良的個性和行為等問題。
2. 父母以身作則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同時父母也是孩子的鏡子,若父母處處以身作則,對于塑造孩子良好的行為有著較大的助益。舉個例子,別人有闖紅燈的行為,也許孩子會問,為何我們不一起走,此時父母便可以身作則告知孩子具體原因,即言傳也身教了孩子交通規(guī)則需遵守的道理。
3. 參加游戲活動
通過游戲的方式有利于孩子的思維、想象以及創(chuàng)造力的開發(fā),同時也能讓孩子在游戲中培養(yǎng)遵守紀律、團結合作、對事情的專注力、克服困難的精神和人際交往的能力。
4. 擺正孩子的地位
隨著二胎的開放,也許原本在家猶如小皇帝或是小公主的孩子會感覺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脅,繼而出現與之前相反的行為,其實,多于最初家長并沒有擺正孩子在家中位置有關,而把握孩子在家中和其他場合中適當的定位對于其健康性格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性,這能防止孩子出現任性、自私、倔強、無理等不良性格。
5. 給予表揚和鼓勵
少一點批評和指責,多一點帶有內容的表揚和鼓勵能建立孩子更多的自信和自尊,有利于形成孩子健康的心理。
寫在最后: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不止適用于成人,同樣也適用于孩子,與其花更多的金錢訓練孩子的感統,不如在日常生活中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高效的陪伴以及言傳身教來的更為有用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