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惟獨日本兒童的智商是111,平均智商差11。……而且在英、美、法、德每個國家的100名兒童中,智商達130以上的都只有2人,惟獨100名日本兒童中達130以上的有10人。……經過研究分析,最后趨于一致的意見是:日本孩子學了漢字。”“日本石井勛經過多年的測查,結果是:日本兒童6歲入小學時,沒學過漢字,平均智商也是100,同歐美四國兒童一樣;5歲開始學漢字,6歲入小學,智商可達110;4歲開始學,6歲入小學,智商可達120;3歲開始學,6歲入小學,智商可達130以上。”“智商”之說是否可靠,這在學術界是有爭議的;日本從中國借去漢字已有一千余年的歷史,但似乎并沒聽說國際上對日本人的智力有如此高的評價。筆者認為石井勛的說法明顯帶有日本人常有的民族感情色彩在內。這些都可以暫置不論。現在要說的是,依照上述邏輯,歷來重視子女教育而今天尤甚的中國人的智力應該最高,因為其中很多家長都是從孩子的學前認字入手的——當然不是在孩子們還不會說話的時候。但沒有事實能夠說明中國人的這一智力優(yōu)勢。筆者接觸過數十個從3、4歲就開始認漢字的孩子,他們在入小學前有的已經認識1000以上的漢字。但遺憾的是這些孩子沒有一個表現出智力上的特殊之處。
諸如此類的還有什么“擴大知識面”、“培養(yǎng)邏輯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等等,統(tǒng)統(tǒng)是和認不認漢字沒有關系的事情。
漢字中確實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東西,比如其中深厚的文化內涵。但是,應該實事求是,認真嚴肅。上引他們的說法雖然似乎是在褒揚漢字,給漢字臉上貼金,實際上這種不嚴肅的、賣狗皮膏藥、作生意廣告的態(tài)度恰恰只能損害漢字的形象,降低漢字的聲譽。
(三)
這些主張讓還不太會說話的孩子學認字的人,底下有一套自己的“語言學理論”和主張,他們的上述關于嬰幼兒漢字教育的說法,是將其“語言學理論”用在嬰幼兒教育上。為了有利于讓大家判斷其上述主張的是非,有必要簡單地分析一下他們的“語言學理論”。限于篇幅,略舉數例。
他們說,“字形表達語義有兩條通道:一條是字形直接表達語義,即以形表義;另一條是字形首先表字音,然后再表達語義,即以形表音再表義,這是字形間接表義。如此看來,口說語言符號系統(tǒng)的國王——語音表義只有一條腿,而文字符號系統(tǒng)的國王——字形表義有兩條腿。”
他們將語言和文字當作兩個各自獨立的王國,并分別加封“國王”,是完全錯誤的。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伍鐵平教授等人已經在幾篇文章中給予了深刻的分析和批評,我們不再重復。這里只談他的所謂“兩條通道”說。
所謂“兩條通道”或者叫做“兩條腿”,實際上是把兩種根本對立、不能并存的語言與文字關系的觀點放在了一起。王力先生說:“文字不是直接代表概念的,而是通過有聲語言代表概念;有聲語言是文字的物質基礎。”認為文字可以直接表義,是早已被中外語言學界在多年研究之后否定并拋棄了的完全錯誤的關于語言和文字關系的觀點。只有將文字的字形恢復為它所代表的語言中的詞,它才能有“音”和“義”。王力先生還說:“文字本來只是語言的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