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延續(xù)的,需要積累的,同時又是非常個體化的,因此,教育要信專家,但又不能完全信專家,它必須依賴于媽媽對寶寶的了解,在這個基礎(chǔ)上對寶寶施行有針對性的個別化的教育,我們真正需要推崇的是孔夫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沒有一個人人可以套用的模式,找不到一把萬能的金鑰匙,只能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每個媽媽都可以成為非常成功的教育家,前提就是你必須認真地觀察寶寶,及時發(fā)現(xiàn)他的特長與注意的重心,按照寶寶的天性來養(yǎng)育寶寶。
常常看到各種媒體(包括報刊雜志、網(wǎng)絡,當然也有各種各樣的講座與活動)提出很多觀點,這些觀點變來變?nèi),甲說A是需要提倡的,B是不應該提倡的,C是對的,D是錯的,乙則可能正好來個相反的論點。這些互相矛盾的說法常常讓我們莫衷一是,無所適從。那么我們究竟該聽誰的?如果讓我說,甲和乙所說你可以參考,但不要偏聽任何一方,你真正需要聽的是孩子的心聲和你自己的直覺。孩子會以他獨特的方式來告訴你應該給予他什么,你的直覺也會告訴你怎么做才是正確的,因為只有你最了解自己的孩子。
比如,關(guān)于識字,很多人認為讓孩子早識字有助于讓他盡早學習自己閱讀,培養(yǎng)他閱讀的興趣,也有很多人提出反對意見,認為孩子早晚會認識那些字,沒必要過早加重孩子的負擔。這兩種觀點誰也沒什么錯,到底該怎么操作全看孩子和你自己。
記得我兒子還在6個月的時候,我就教他漢字。為什么要教他漢字呢?那純粹因為偶然。某一天,我十分孩子氣地用粉筆在水泥地上寫了兩個字,那兩個字就是兒子非常感興趣的兩樣東西的名字,然后我給他念了兩遍,結(jié)果他渴望的眼神深深地打動了我,我發(fā)現(xiàn)他對文字和符號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就這樣,我才萌發(fā)了教他識字的念頭。
從那以后,我就自制了很多卡片,利用這些卡片跟兒子玩各種各樣的游戲。這些卡片上面書寫的全是他特別感興趣的一些事物,所以當他看到這些代表他感興趣的那些事物的符號時,他的好奇心被強烈地調(diào)動起來,結(jié)果他很快就認識了很多字。當他轉(zhuǎn)動小腦袋去找我要他找的那些漢字,或者用他胖胖的小手從一堆卡片里順利地抓出他我提到的卡片時,他是那么地興高采烈。我們把那些卡片藏在家里每個角落,玩藏貓貓的游戲;我們把那些卡片扔在地上,一個個踩著玩接龍的游戲;我在地上寫上那些漢字,然后他用他的小腳丫按照我念出來的順序一個個把那些用粉筆寫的漢字擦去;我們玩撕紙游戲,把我們提到的每個漢字撕成碎片,飄飄揚揚地灑向空中,然后我們一同打掃……我們在游戲中彼此刮著鼻子,撓著癢癢,體驗著親子交流的各種樂趣。我沒有覺得這些文字游戲給兒子帶來不好的影響,相反,因為認識了很多漢字,他兩三歲就開始獨自閱讀,上學后更是如虎添翼,從來不需要我去輔導他學習,因為讀的書多,他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都在他的閱讀活動中得到訓練,所以他的自學能力也超出一般孩子的水平。11歲那年,他自學一個禮拜參加市小學組計算機大賽,居然獲區(qū)一等獎,市三等獎,比大多數(shù)按部就班跟著老師學計算機課外班的大多數(shù)孩子成績高出一截。盡管我現(xiàn)在不清楚他將來朝著什么樣的方向發(fā)展,更無法預言他將來成為一個多么出色的人物,但至少他因此活得自信而又快樂輕松,這就足夠了。
很多人談到卡爾威特的教育其實算不得成功,因為小卡爾威特僅僅成為一個成績平平的大學教授,沒有成為世界知名的科學家、文學家或者別的什么家,其實我認為這是很沒道理的一種說法。小卡爾威特作為一個當年被認為智力有問題的孩子能發(fā)展到這樣的水平,誰能說他沒有成功?再說我們養(yǎng)育孩子,并不是為了讓他將來一定成名成家,但是如果他能盡早掌握一種學習的能力,并在將來因此活得輕松一點,又有什么不好呢?&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