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1:“爭”:絕不能吃虧
幼兒園里,當(dāng)一個女孩的玩具被男孩子搶走時,她竟然揮起巴掌給男孩來了一個耳光。老師詢問女孩為何打小朋友時,女孩振振有詞地說:“我媽媽說了,誰要欺負(fù)我,就讓我打他,可不能吃虧。”
場景2: “讓”:她怎么都不跟人爭?
羽羽幼兒園里要舉行運動會大賽,羽羽的媽媽帶她參加比賽,休息時間,羽羽看見地上的正方體很喜歡,便把小手撐在上面,高興地玩著。這時過來一個小男孩,要搶這個玩具,羽羽立刻讓開了,羽羽總是這么謙讓,從來不和小朋友爭,哪怕是非常喜歡的東西她都會讓給別人。媽媽很著急,面對她喜歡的東西,她怎么都不跟別人爭呢?
母親大學(xué)親子教育專家指出,孩子正確、健康的分享互動過程,并不是簡單的出讓和占有。正確的“爭”與“讓”包含三方面的特征:
1.孩子懂得尊重自己的意愿。
2.在滿足自己愿望的基礎(chǔ)上,孩子能夠理解對方的需求。
3.找到解決方案,并達成共贏。
在一個健康的互動過程中,孩子是不以壓抑自我需求為代價的,他和伙伴“爭”的是自我意愿被充分尊重。然后,體會到對方的情緒,愿意去滿足對方所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協(xié),“讓”出自己的利益,達到共贏的目標(biāo)。整個過程中,爭與讓都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如果是為了得到夸獎而做出的虛假謙讓,或者為了逃避而做出的忍讓、賭氣做出的謙讓,就背離了快樂共享的目標(biāo),在孩子心理上都不能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自在的生命,都有她獨特的生命能量,獨特的生命軌跡,我們應(yīng)該相信孩子有能力解決好一切事情,而不應(yīng)該把大人的擔(dān)心投射在孩子生長的過程中。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只有在不斷的修正過程中,孩子的內(nèi)心才能得到歷練,變得堅強豁達、寬容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