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甜是個聰明的、伶俐的小女孩,一張圓圓的臉上總是掛著“甜甜”的微笑?蛇@些天“甜甜”的微笑不見了,拉長的臉上“寫”著不高興,幼兒園王老師問甜甜為什么不高興,甜甜噘著嘴道出了原委。
平時媽媽總是說她是個小懶蟲,把房間搞得亂糟糟的,這個星期天,甜甜起了個大早,趕在爸爸、媽媽起床之前,自己鋪好了小床,還整理了一下房間,等媽媽起床后,甜甜滿心歡喜地等著媽媽的表揚,媽媽看了她疊的被子和整理的房間后,夸獎她說:
“干得真不錯,但你還應(yīng)該把睡扁的枕頭也拍拍松,知道嗎?”
甜甜以前不會系鞋帶,經(jīng)過老師的多次指導(dǎo)和自己的努力,這些天她學(xué)會了系鞋帶,甜甜高興地向李老師炫耀自己的成績,可李老師看了對她說:
“真棒,鞋帶系得很好,但你早應(yīng)該注意別把鞋給穿反了!
這天手工課上,甜甜做的手工作品得到了老師的表揚,老師還把作品展示給全班小朋友看,甜甜別提有多高興。放學(xué)了,爸爸來幼兒園接她時,她迫不及待地向爸爸展示她的作品,可爸爸卻對她說:
“做得是不錯,但你應(yīng)該知道,現(xiàn)在時間不早了,我們得趕快回家去了!
一連串的不高興,使甜甜覺得爸爸、媽媽、還有李老師一點兒也不在乎她,做了好事還總是指責(zé)她、批評她,她覺得很是委屈,她覺得不公平,她心里好憤怒。吃晚飯時,甜甜對爸爸、媽媽說:
“我討厭你們大人!”
媽媽聽了厲聲說:
“不許亂說,你怎么能這么想!”
甜甜好傷心,不能說,那就只好“寫”在臉上啰。
絕大多數(shù)的幼兒最相信的就是老師和父母的話,他們從大人的嘴里知道了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如果老師和家長經(jīng)常對幼兒的行為作出贊賞和鼓勵的評價,幼兒聽了不僅內(nèi)心會很高興,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值得表揚、各方面都做是不錯的好孩子,而且在行為上會做得更好,以表示自己是個聰明、能干的乖孩子;如果老師和家長經(jīng)常對幼兒的行為作出贊賞和鼓勵的評價,幼兒聽了不僅內(nèi)心會很高興,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值得表揚,各方面都做得不錯的好孩子,而且在行為上會做得更好,以表示自己是個聰明、能干的乖孩子;如果老師和家長總是以正確者自居,對幼兒總是用這“你本來就是應(yīng)該”如何,如何的口吻說話,幼兒聽了就會認為自己很笨,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很不乖,是個失敗者。以后遇上不順心的事,或是遇上倒霉的事,他就會認為是本該如此,常常碰壁會對幼兒的心理烙下失敗的陰影。這就是“皮格馬利翁效應(yīng)”的作用。而且,老師、家長在表揚幼兒的時候又夾雜著批評的做法,也是不足取的。因為,幼兒往往注意的是批評部分,這樣的教育、指導(dǎo),會挫傷幼兒的自尊心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