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托班的孩子來說,吃和玩是他們的一大樂事。記得剛來園的時候,他們常常會因為想獨占一個小小的玩具而爭得面紅耳赤,經(jīng)過了將近一年的共同生活,如今的孩子們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分享意識,他們時常帶來一些糖果分給大家吃。但若讓他們把自己喜歡的東西讓給別人,可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隨著二期課改精神的不斷深入,我們重視的已不僅僅是即時獲得的知識傳授,更加注重多元智能全面發(fā)展。3歲以內(nèi)的孩子正處于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也是人格建構(gòu)的萌芽階段,在充滿競爭的世界里,謙讓的美德依然應(yīng)該存在和發(fā)揚,針對我班的情況,我特地以謙讓作為主題,開展了一次吃荔枝的集體活動。
我準(zhǔn)備了比幼兒人數(shù)多三個的荔枝,讓孩子們圍坐在一起,我們邊觀察邊議論,說說荔枝的顏色、形狀、摸荔枝的感覺、猜猜它的味道,托班的孩子生活經(jīng)驗不足,在日常活動中滲透一些諸如形狀、顏色、味道等內(nèi)容是很有必要的。
我把荔枝分給孩子們,每人一個,孩子們開始認(rèn)真地剝了起來,當(dāng)他們把剝了殼的荔枝送到嘴里時,告訴我,“老師,水很多的!薄疤鹛鸬摹!薄坝幸稽c點酸!薄啊焙⒆觽兊乃季S具有具體形象性,當(dāng)有了直接感知時,思維才會更加活躍和真實。
孩子們有滋有味地吃完了唯一的一個荔枝,用舌頭舔了舔嘴巴,眼睛直直地盯著盤子,嘴巴微微嚅動著,意猶未盡。這時候,我問道,“還想吃嗎?”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想!”“給誰吃?”話音剛落,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叫了起來:“給我吃,給我吃!”我把盤子給孩子們看,只剩下三個了,這顯然不夠了。
“怎么辦,這么少的荔枝,你們想給誰吃?”我故意把“誰”字著重說,有意引導(dǎo)孩子們想到他人。這一次,只有一兩個聲音還是說“給我吃!逼渌暮⒆幽兀坪跞粲兴,周圍是那樣的安靜,這一回要想把很好吃的荔枝讓給別人,對于這群孩子來說,實在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
過了一會兒,天天說話了:“給奶奶吃!迸叮粋有良心的孩子,沒忘記平時保育員奶奶給他喂飯、塞褲子。我給他豎起了大拇指,并鼓勵他親自把荔枝送給奶奶吃。這時候,帆帆突然從小椅子上走過來,欲拿盤中荔枝,我心中一急,正欲抓住她的手。不行,我轉(zhuǎn)念一想,這樣做會挫傷她的自尊心,莫非他也想把荔枝送給別人吃呢!我還不如順?biāo)浦郏骸胺,你想給誰吃?” 我望著她,她看看我,有點尷尬地笑笑,頓了一頓,把荔枝遞給我:“給老師吃!蔽医舆^荔枝,心里慶幸著,我差點兒錯怪了她。眼看著盤子里只剩下一個荔枝了,說時遲,那時快,年齡最小的敏敏這時候再也按捺不住了,急急地跑過來,抓起荔枝就走!袄蠋煟麚屃!”孩子們叫了起來。“讓給他吃好嗎?”“不!”“他最小,我們是哥哥、姐姐,我們把荔枝讓給他吧?”我征求孩子們的意見。聽說自己是哥哥、姐姐了,孩子們終于讓步了,表示愿意把好東西讓給他。
我問孩子們:“你們把好吃的荔枝讓給別人吃,你們開心嗎?”出乎我的意料,孩子們居然告訴我:“不開心。”我尷尬極了,怎樣讓孩子們自然而然的體驗到關(guān)心別人的快樂呢?我想起了陳鶴琴老先生的一句話:“提供給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