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1]湯肖麗. 2~3歲嬰幼兒"入園適應"教育對策的實踐研究[J] 幼教天地 2005(12)
[2]張鵬. 從依戀理論看幼兒分離焦慮及其消除策略[J]. 讀與寫雜志, 2008(03)
[3]趙宜君. 緩解新入園幼兒分離焦慮的有效策略[J] 現(xiàn)代幼教 2009(12)
[4]劉廷青. 家長如何減輕新入園幼兒的分離焦慮[J] 家庭教育 2011(07)
[5]黃真猛. 家園攜手縮短幼兒的分離焦慮[J] 學術(shù)論壇 2007(04)
[6]張宏云. 降低幼兒入園分離焦慮的問題分析與對策[J] 教育經(jīng)驗
[7]張曉燕. 解決幼兒親子分離焦慮的對策[J] 家園共育
[8]李學紅. 解決幼兒入園"分離焦慮"的策略[J] 寧夏教育 2011(12)
[9]史文秀.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視野下的新入園小班幼兒分離焦慮及其緩解[J]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 2010(12)
[10]孫曉昕. 母親人格、教育觀念與幼兒分離焦慮的關(guān)系[J] 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 2011(03)
[11]馮柳. 淺談初入園幼兒的分離焦慮的成因及對策[J] 百家講壇 2011(03)
[12]袁立壯. 西方兒童分離焦慮及其干預[J] 教育評論 2010(03)
[13]屈永芬. 消除新入園幼兒的"分離焦慮"[J]
[14]李巖.劉欣茹.張蒞穎. 新入園幼兒分離焦慮的音樂治療干預有效性研究[J] 教育導刊 2011(10):28-32
[15]黃志敏. 小班幼兒新入園分離焦慮的研究[D] 廣西師范大學 2004
[16]羅增讓. 兒童分離焦慮的發(fā)展變化研究[J]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02(04)
[17]韋琴芳. 新生入園分離焦慮調(diào)適案例及思考[J] 幼兒教育2008(09)
[18]魏紅. 一名小班幼兒"分離焦慮癥"的觀察記錄及教育措施[J]時代教育 2008(09)
[19]陳榕. 幼兒入園分離焦慮的文化環(huán)境探析[J] 讀與寫雜志 2009(10)
[20]王靜. 宋熒熒 幼兒入園分離性焦慮反應的表現(xiàn)與干預[J] 2003(03)
[21]湯燕輝 幼兒入園焦慮的個案研究[J] 教育導刊 2009(12)
[22]史金娥 在"互動"中消除幼兒的分離焦慮[J] 教育科學研究 2007
[23]佘翠花 依戀類型理論對緩解幼兒入園焦慮的啟示[J] 教育導刊 2006(8)
[24]Kagan J.kears ley,R. B, & Zelazo ,P, ( 1978). Infancy: Its place in human development Cambridge, M 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5]Bowl by J.Attachment and loss: Separation. London: Hogarth Press, 1973.
[26]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 PA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 l Disorders,4th Ed.( DSM -IV).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1994.
[27][美]Richard D.Parsons & Kimberlee S.Brown 著.鄭丹丹譯.反思型教師與行動研究[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5:76-79.
附錄
對離焦慮強烈的小孩的家長的訪談提綱
說明:本研究采取的是一對一的訪談,針對班里兩個分離焦慮很強烈的小孩,主要在家長接幼兒離園時根據(jù)家長的時間向其詢問部分或全部問題,有時對一個幼兒的家長的訪談是分幾次完成的,訪談的結(jié)果作為幼兒個案分析的參考。
1、您的孩子是獨生子女嗎?若不是,他在家里排行第幾?與其他的兄弟(姐妹)差幾歲?
2、您的孩子出生后主要是由誰帶養(yǎng)的?最依戀誰?
3、您的孩子吃飯和睡覺有什么特別的習慣或者偏好嗎?請詳細說明。
4、您的孩子最喜歡做什么?
5、您的孩子性格如何?在未入園之前喜歡與其他成人或幼兒交往嗎?
6、您的孩子在入園之前在哪些機構(gòu)里接受過養(yǎng)護或者教育嗎?
7、您的家庭是否做了相關(guān)的工作來配合幼兒園的工作,比如讓小孩子獨立自主的工作?讓幼兒在與家長分開的時候能更喜歡幼兒園?如果有,做了哪些工作呢?
8、在送孩子入園之前您會對孩子作出一些承諾嗎?若有包括哪些呢?
9、您的孩子每日回家后會跟家里人說起幼兒園里的一些事情嗎?
10、您會向孩子問起他在幼兒園里的一些情況嗎?您是如何提問的?
11、在孩子回家后,您或您家里的其他人會對他進行安撫嗎?主要采取哪些方法?
致謝
回首四年的大學生活,有很多值得回味的東西,是四年的歷練也是四年的收獲!寫論文的過程既是苦旅,也是福旅。因為從中我感受到了做學術(shù)的不易,感受到了自己的不斷進步,更感受到了導師、同學及親人對自己的關(guān)懷和幫助!
感謝學院領導和老師的培養(yǎng), 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