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我一踏進教室就有幼兒向我告狀,說東西不見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幫幼兒整理書包的時候,無意中發(fā)現貝貝的書包里有許多東西。仔細一看,正是很多小朋友先前丟失的東西。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我的眼里,貝貝是個乖巧、懂事又內向的孩子。這件事發(fā)生在貝貝的身上,我覺得很驚訝。拿別人的東西屬于一種偏差行為,如果不經教育,很可能影響到幼兒日后的發(fā)展。該如何處理這件事呢?
一 跟蹤觀察為了更客觀地分析貝貝的行為,我首先對她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跟蹤觀察。觀察發(fā)現,貝貝"拿"的東西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小朋友帶到幼兒園的玩具;另一類是幼兒園里的玩具或者一些食品。這些東西有一個共同特點--很小,比如玩具上的小零件等,這些東西都可以捏在手心里或放在口袋里。玩具基本上是新的或是比較特別的,貝貝沒有玩夠或者沒有機會玩的。貝貝拿東西的時間通常是在自由活動以及活動與活動轉換的時候,因為這些時候幼兒都分散在教室、臥室、餐廳、盥洗室等各個地方,教師的注意力相對也比較分散。
二 行為分析結合對貝貝行為的觀察及年齡特點的分析,我認為:貝貝的行為屬于一種偏差行為。所謂偏差行為,就是指在一定的社會中社會成員不同程度地偏離或違反了既有的社會規(guī)范的行為,也被稱為越軌行為、離軌行為或差異行為等。貝貝拿了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同伴時常告狀。可見,貝貝的行為偏離、違反了"既有的社會規(guī)范",即幼兒之間正常交往的規(guī)則。其次,三四歲的幼兒常常分不清想象和現實,對于他人和自我的區(qū)別也不是非常明確。貝貝對那些小東西很感興趣,所以就拿走了。綜合起來,導致貝貝偏差行為的原因可能有:貝貝對"所有權"概念理解模糊,對集體交往時的規(guī)則不太明確,自制力教弱。
三 應對策略由于這一行為與幼兒的年齡特點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應對策略上,我堅持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原則,以促進幼兒的成長與發(fā)展為目的。在操作上,注重從細節(jié)出發(fā),不過分關注貝貝,盡可能以集體的形式解決個體的問題。
1. 制定分享玩具的集體規(guī)則我和全班幼兒一起商量什么時候是玩自己玩具的時間,大家一致認為每天早餐以后是游戲的最好時間。我們就把這個時間作為玩具固定的分享時間。那在哪里玩比較好呢?孩子們認為就在活動室的中間區(qū)域比較合適。于是,分享玩具有了固定的區(qū)域。接著,我又騰出一個玩具柜,專門供幼兒擺放自己的玩具。這樣,幼兒所有的東西都有了自己的"家"。我還和幼兒約定,既然玩具帶到了幼兒園里,就要愿意與每個人分享,但同時提醒幼兒玩之前要征得玩具主人的同意。
2.開展整理書包的集體游戲為了保護貝貝的自尊心,盡可能地把不良反應減到最低,每個星期五,我都要幼兒玩"玩具回家了"的游戲,用游戲代替調查幫小朋友找到丟失的東西。幼兒回家前都要整理書包。我用一個廢紙箱,讓幼兒在整理書包的時候把那些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拿出來放進箱子里。等幼兒整理完書包大家再一起整理紙箱,是幼兒園里的東西就送回"家",是小朋友的東西就還給主人,沒有用的廢棄物則扔進垃圾桶。
3. 讓教室里的東西都有自己的位置我覺得,拿走一個放在固定地方的玩具比拿走一個隨意放置的玩具更容易被發(fā)現,而且當教室里的各類物品被隨便放置時,沒有人明確知道教室里有什么東西。于是我在每一件玩具和櫥柜上都貼上標簽和標記,讓每一件玩具都有固定擺放的位置,這樣,教室里所有的東西都顯得很重要,而且容易發(fā)現缺少了什么。
4. 給予貝貝相應的支持看到貝貝在玩別人的玩具時,我會對他說:"你玩一會兒小朋友的玩具,馬上就還給他了,對嗎?"在我的提示下,貝貝會把玩好的東西還給別人?吹截愗愒谡硗婢叩臅r候,我會馬上表揚他、鼓勵他:"謝謝你幫助老師把玩具送回家,你做得真好!大家都能玩了!"正面的肯定和表揚強化了貝貝的正確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