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具和活動的變化,成人安排時需謹慎小心地檢視,且確保孩子能保持興趣;例如:一個無行為能力的幼兒喜愛各式各樣會發(fā)出唧唧喳喳聲音的玩具,那他就可以享受這些玩具的變化,但他也有可能不喜愛那種會發(fā)出相似聲音的玩具。所以,不論在任何時間,讓玩具能輪流出現(xiàn)使用,這也是一個激起孩子對舊玩具感興趣的好方法,那會讓玩具再度出現(xiàn)時,看起來就好像是另一個新玩具般地吸引孩子的學習。
2.力所不能及
老師可以放置一些幼兒看得到卻拿不到的合意的東西,此種狀況下將能激勵幼兒主動提出要求去獲得這些東西。這些物質可放在架子上,或透明的儲物箱中或更簡單地放在孩子構不到的桌邊。當幼兒于群體活動時,就可增加幼兒利用口頭上或非口頭上的方式要求,每當孩子們要求某一特定東西時,無形中就創(chuàng)造了一個語言教學的機會,同時也強化了幼兒所指定東西的認知能力。因此一位老師要用鼓勵語言表達和提供能引起孩童反應的東西,并要有效的強化這些反應。這種策略的有效性要被強化;可藉由"物品的展示"、"命名和留意"的方式等待孩子們提出要求。例如:在點心時間或烹調活動前,老師可將要烹調的東西放在桌邊即孩子構不到的另一邊,鼓勵孩子們提出要求想要的東西。對能力較低的孩子可能只借著手指或凝視來獲得接近這些東西,而更多訓練有素的孩子們可能會被鼓勵使用符號、文字或甚至完整的句子來表達。老師們必須不要一次對孩子們使用太多的溝通要求(即一次給太多指命或要求),這會使孩子感到挫折。在每次活動中,老師要在要求東西答詢方式及獨自游戲的方式間,謹慎的拿捏與孩子間的互動狀態(tài),以免造成反效果。
3.部份給予
有時候提供少部分卻令幼兒喜歡的材料,如:積木、蠟筆或餅干?等,是安排環(huán)境促進溝通的一種極佳的策略。當孩子享受一個活動的樂趣時,可得到成人控制材料的數量,使得孩子要完成這個活動時,只擁有所需材料的部分。當孩子使用最初供給的材料時,很可能會要求更多一些。在不足部分,提供一個有創(chuàng)造有趣的材料情境,給孩子在被鼓勵布置好的自然環(huán)境中,表達他們需要額外的材料。舉例來說:在點心時間,成人借著提供少量果汁,一部份的餅干,來鼓勵孩子,而不是將餅干一次全部給孩子(效果不好)。一個喜歡注視老師吹泡泡的孩子,可趁機鼓勵其需求欲。如果老師吹一個或兩個泡泡,然后再等待孩子來要求更多,此時也就創(chuàng)造一個讓孩子學習與人溝通表達的好時機。一旦孩子用其未成熟的語言要求更時,老師便可利用時機擴展與延伸其語言,塑造與激發(fā)孩子們溝通的欲望,提供實用而有效的語言學習。
4.安排可作選擇的環(huán)境
為了鼓勵孩子因應不同的情境去學習語言,可以在活動和素材上有兩種或以上的方式時先呈現(xiàn)給小孩,同時可以先以"非口頭"上的方式,一旦孩子有機會選擇自己較喜歡的項目時,便鼓勵孩子做選擇。例如:大人拿著兩個不同玩具(像一個黃色大傾卸車和一個紅色小積木)以期待孩子用口頭上或非口頭的選擇(要求),如果孩子用非口頭的要求,大人可以去激勵他們用言語表達("告訴我你想要什么")或是簡單示范如如何響應("黃色卡車")孩子口語的需求可以沿用他們語言的延伸("你想要黃色卡車")或用實物讓他們做2選1來選擇("請給我黃色卡車")。
5.要求協(xié)助策略安排
創(chuàng)造一個兒童可能需要大人協(xié)助的情境,以增加他們表達所需的可能性,也就是提供具吸引力的教材但兒童需要協(xié)助才能使用或完成的情境,可以鼓勵孩子主動尋求大人或同儕的幫助,例如:一個需要上發(fā)條的玩具、一個需要協(xié)助才可上去玩的秋千,或開一瓶未開封的泡泡罐,這些題材都是可以提供一個非語言的提示而需要尋求協(xié)助的例子。
6.無法完成的活動
制造一個「無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