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1:以孩子為中心
標志:吃、穿、用度上給孩子優(yōu)先選擇權;好吃的總讓孩子先吃,如果只有一樣,那么父母就不吃;好的東西總給孩子先用;孩子一大哭大鬧,父母就讓步、妥協(xié)······
個案:
5歲男孩天一對自己喜歡吃的蘋果、煎餅總是一個人把著,不讓別人吃。如果大人強行把這些吃的分給別人一點,他就哭鬧不休。大人沒辦法,只好由著他。大人認為,可能孩子都天生如此。
特征2:有個獨斷專行的爸爸或媽媽
標志:任性、隨心所欲、凡事要聽自己的爸爸或媽媽(也包括兄弟姐妹、阿姨、爺爺?shù)群⒆咏洺=佑|的大人)
個案:
思秦的爸爸在家里簡直是個暴君。什么事都要家里人聽從他。有時,完全不顧家里的情況以及其他人的意見而隨心所欲。思秦雖然才3歲,但已經很像他爸爸。在托兒所,喜歡對小朋友發(fā)號施令,常常要別人聽他的。要是小朋友不跟他玩,他就大鬧,跟別人搗蛋。
“分享之家”的2大特征
針對上面的個案來分析,看看如何改變“反分享之家”。
個案1解讀:
作為家中獨苗的天一,常常會得到家人不知不覺中的過度照顧。所以,天一有著嚴重的自我中心傾向,想問題和做事情以自己為主。家長認為孩子天生如此,其實是不想承認家庭教育方式造成孩子任性、拒絕分享。家長把責任推給了孩子,所以就“沒辦法”。
改變個案1的策略:
天一最在乎食物,就從讓天一體驗與別人分享食物開始。如果天一再把事物獨占,那大人要把食物拿過來公平地分開,不能再放任不管。開始這樣做,天一肯定會哭鬧。這時大人不能讓步,要堅持到底。如果天一提出他應該獨占食物的種種理由,大人可以裝做沒有聽見,盡管去做自己的事情。
同時,孩子學會分享,總需要過渡時間。特別是像天一這種大孩子,“拒絕分享”已成為習慣。在改變過程中,如果孩子又“舊病復發(fā)”,不要抓住孩子的一點錯誤,沒完沒了地數(shù)落他。
個案2解讀:
我們常說,有其父必有其子。其實,先天遺傳因子對孩子性格的形成,遠沒有家庭環(huán)境的作用大。思秦爸爸的行為方式、意識形態(tài)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思秦平時的做為。
另外,如果說個案1中的天一不懂得與他人分享物質,那么思秦的問題在于不會分享他人的意見、思想。讓孩子學會分享,不止于吃的、玩的這些有形的東西,還包括心情、創(chuàng)意、想法、意見等等無形的東西。學會分享后者,要比學會前者難得多。但學會前者又是學會后者的基礎。
改變個案2的策略:
解決個案2問題的關鍵在于思秦的爸爸。這位爸爸首先應該自我反省,帶頭糾正自己的態(tài)度、做法。對于家里人的不同意見,應該在口頭和心里都認真考慮;遇事,要多與家人商量,不要一意孤行。當然,改變一個任性的爸爸很難。如果改變爸爸效果不大,媽媽可以有意識地告訴孩子懂得分享、溝通、合作的人才是受歡迎的?傊,得給孩子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