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21世紀教育四大支柱,其中之一是:“學會關心,學會共同生活”,同時把它提為“21世紀教育所致力的目標”,人的交往合作能力應從幼兒時期開始培養(yǎng),幼兒進入幼兒園后的集體生活對克服糾正幼兒的缺點,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引導幼兒進行同伴交往很有必要。
一、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在與同伴接觸中學會交往
現在的幼兒多為獨生子女,他們受到父母的過度保護,缺少與他人充分交往的機會。入園以后,同伴之間的交往能力還很差!皳尫e木、爭坐翹翹板等現象”時有發(fā)生。有的幼兒在家獨處慣了,不愿意或不善于與同伴交往。剛入園時幼兒之間互不相識,因而極易產生孤獨感,甚至哇哇大哭,失去上幼兒園的興趣。假如幾個曾經相識的小朋友在一起,情況就不同,他們會有說有笑地玩在一起?梢姡變簩φJ識的同伴就會產生交往的興趣。我們應利用各種機會,盡快幫助幼兒互相認識。如:在新生入園的第一天,為每個幼兒準備一張動物卡片,并用彩色線穿好掛在他們的胸前。因為幼兒對動物頗感興趣,因此很快記住了自己和伙伴的動物名稱。用這個方法很快消除了幼兒互相之間的陌生感,過了一段時間后,再用每個人的姓名逐步取代之。另外,還可通過玩“打電話”、“結識新朋友”等游戲,不斷鞏固幼兒對同伴的印象,這樣,每個幼兒都能較快地記住大部分同伴的名字,相互間的交往也慢慢地增多了。
幼兒在相互認識后便喜歡與同伴交往,但由于缺乏交往的能力,交往語言貧乏。如很多孩子不會系鞋帶,但不知道如何請求幫助,只是一味地等待或急得直哭。因此,必須發(fā)展幼兒的交往語言,讓幼兒學會在交往過程中如何使用禮貌用語:“請、謝謝、對不起”。告訴幼兒只有懂禮貌的人,大家才愿意跟他一起玩。又通過看圖講述、講故事、歌表演和各種游戲的方法,不斷鞏固幼兒的文明禮貌用語。如當幼兒很想玩別人正在玩的玩具時,教師可以抓住機會對他說:“你也想玩是嗎?你可以去問一下他,知道該怎么說嗎?就說:“請借我玩一下好嗎?教師有意識地把交往語言的學習與當時的情景及幼兒的需求結合起來,幼兒就能很容易的理解和掌握交往語言。
二、教師參與并引導幼兒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
幼兒在幼兒園中的交往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與成人的交往;二是與同伴的交往。在幼兒與教師的交往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運用交往言行,以身作則,使幼兒在無意識中受到熏陶。在幼兒與同伴的交往中,教師可以聯系各種情景,引導幼兒得體地交往。
幼兒喜歡那些能與之平等相處,給予他熱情鼓勵的親切友善的人。同伴關系是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重要指標,據有關研究表明,同伴關系對兒童的全面發(fā)展具有長期的、重大的影響在同伴群體中受歡迎的幼兒會有安全感、歸屬感。反之,被排斥的幼兒和被忽視的幼兒會產生孤獨感、自卑感。教師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參與到幼兒交往中,積極引導幼兒建立平等融洽的同伴關系,引導幼兒在游戲活動中學會合作。如小班教育活動“小鳥飛”的教育目標為“初步學習找空地方做動作,做鳥飛動作時盡量不讓別人碰到自己,自己也不碰到別人”。該項目標要求幼兒獲得的是在空間運動中與他人保持和諧人際關系的初步觀念與技能。
三、家長應重視獨生子女的交往
讓幼兒學會交往不僅僅是教育機構的任務也是獨生子女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家庭中家長應創(chuàng)造一種平等和諧的交往氛圍,要讓孩子敢說話、愛說話,家長應適當地帶孩子進入自己的社交圈。如家中來客人了,讓孩子參與接待、讓座、談話……讓孩子在交往中學習交往有利于消除孩子交往中的羞怯、恐懼心理。
獨生子女,關心愛護他的人太多,除了爸爸、媽媽,還有爺爺、奶奶等周圍的親戚朋友,他們對孩子的愛具體表現就是要把一切好吃的、好玩的、好穿的東西、好聽的話都給孩子。最后,為了取悅孩子,還會再加一句:“都是寶寶的,誰也不給!焙⒆佑绕湎矚g聽這樣的話,漸漸地,孩子的自私行為就滋生而成,不時表現出來。對待這種情況,家長應特別重視培養(yǎng)孩子分享的情感和行為。如吃東西時,家中有老人的,應教育孩子先讓給老人,沒有老人的小家庭應讓孩子和父母親共同分享,哪怕這東西很貴、很少。如果父母打算悄悄省下來留給孩子,也應先拿著自己的一份。這樣做可以打消他獨占的念頭,使他克服自私的心理。
因此,教師和家長都應重視幼兒的交往,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營造一定的物質和心理環(huán)境,并有意識、有計劃地調節(jié)促進幼兒間的合作,鼓勵互助、輪流和分享,使幼兒盡快從自我中心狀態(tài)解脫出來,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學會與同伴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