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這天,我?guī)е⒆觽儊淼叫』▓@邊散步,孩子們在花壇邊有的聊天,有的做游戲…忽然,不知是誰叫了起來“快來看呀,快來看呀,有蝸牛!”孩子們一哄而上,果然,在一片樹葉上真的有一只蝸牛在慢慢地爬。
“真的有蝸牛呀!”“真好玩!”
“蝸牛背著小房子正在走路呢!”“它累不累呀?”
“這么小的蝸牛,一定是個蝸牛寶寶吧?”
“咦,這兒有一條白白的東西是什么呢?”
“是蝸牛的腳印吧?”
“不,是口水?”“真臟呀!”“口水,那多臟啊!”孩子們哄然大笑。
“呀,蝸牛怎么不動了?”我說。
“哦,蝸牛被我們嚇壞了吧?”
“噓,輕一點,蝸牛在休息呢。”
“蝸牛就在這兒休息嗎?它有家嗎?”“它的家在哪兒呢?“
“它有爸爸媽媽嗎?它的爸爸媽媽在哪兒呢?”
“它平時吃什么東西呢?”…
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著,“你們這么想知道小蝸牛的事情,老師一下來不及回答這樣吧,這些問題我們把它記下來,放在我們的教室里,來我們小朋友幫忙一個一個來揭開謎底,你們說好嗎?”接著孩子們的話我新奇地說。孩子們連說好。
于是我們班級把孩子們關(guān)于小蝸牛的問題就組成了一堵“問題墻”,孩子們每天都會去看看問題、找找答案,有的孩子還請父母幫忙找答案,就這樣關(guān)于小蝸牛的生成活動在我班搞得有聲有色。
分析:
孩子的問題往往是隨著興趣而產(chǎn)生的,一件小事往往是一個主題的“引子”,這就要看老師的捕捉,“蝸牛”就是一個切入口,老師要順著孩子的話題接著說,與孩子進行問題的拋接,逐漸將孩子的問題引向更深的層次。當(dāng)然,孩子有時能在老師的引導(dǎo)下進行一問一答,逐漸深入,但多數(shù)情況是孩子往往不按部就班,由于一個或幾個孩子的隨口一說,而將一個話題岔開了,孩子的關(guān)注點也會轉(zhuǎn)移到別的地方。這時,老師就要以巧妙的方法(一個問題,一個眼神…),將他們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回來,這樣孩子們才能繼續(xù)話題,產(chǎn)生更多的疑問,有利于主題的開展、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