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深度知覺。深度知覺是判斷不同對象之間距離的一種能力。直接影響我們理解環(huán)境,掌握自己的運動的狀態(tài)。生命的開始時,新生兒通過運動深度線索(kinetic depth cues)對深度進行感知;五六個月時,他們通過圖示深度線索(pictorial depth cues)感知深度;隨著雙眼線索的有效應用,深度知覺的精細程度增加。
吉布森等人在20世紀60年代初設計的視崖實驗表明(見第二章圖2-4),大部分會爬的嬰兒都拒絕從深淵的一側(cè)爬向母親。結果不難發(fā)現(xiàn),這個時期的嬰兒已經(jīng)有了深度知覺,至少在第一年的最后4個月起就成為他的能力之一。后來的研究者(Campos,1978)通過對嬰兒在視崖前心率的監(jiān)測,得出他們能從知覺上區(qū)分深度的結論。還有研究(Bertenthal & Kermoian,1992)結論指出,深度知覺的能力可能出現(xiàn)在最早的那幾個月中,但是對深度的害怕要到第一年的后半期才開始出現(xiàn)。
研究者(Bertenthal & Campos)認為,爬行經(jīng)驗和視崖上的成功回避存在正相關,就是那些爬行更多的嬰兒能夠在視崖實驗中取得更大成功率。1990年和1992年他們在實驗前增加嬰兒扶車走動的時間,結果發(fā)現(xiàn)這些試驗組的嬰兒更能回避視崖的一側(cè),并且當他們從視崖上方緩慢放下時,更可能表現(xiàn)明顯的心率加快。嬰兒能控制自己運動時產(chǎn)生了對深度的害怕(Flavell,Mill & Scott,2001)。
3.視覺偏好
新生兒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某些注意的偏好,可能存在的原因有兩點。其一是視覺皮層的正常發(fā)展需要相應的視覺輸入,嬰兒運用視覺能力的先天傾向具有高度的適應性。其二是嬰兒所傾向注意的對象正是那些對他們的發(fā)展重要的刺激,如母親的面孔。
(1)對象的狀態(tài)。研究(Haith,1966;Gibson,1966)表明,新生兒對運動物體表現(xiàn)出明顯的偏愛。雖然無法有效控制兩眼的運動,但他們的注視點常在物體運動估計上停留1~2秒后跳向下一運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