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用好榜樣的力量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要對幼兒進行愛心教育,家長們一定要注意為孩子樹立關心、理解、愛護他人的好榜樣。
很多時候,孩子學會有愛心并不是受任何人的命令,而是平?丛谘劾,記在心里的結果。父母和祖父母、鄰里之間關心密切,相互尊重、相互關心,孩子置身于這樣一種和睦、融洽的氛圍中耳耳濡目染,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會養(yǎng)成尊老愛幼的品行,仿效長輩關心他人,幫助他人,既接受了愛,又善于給予愛。大家可能都記得中央電視臺這樣一則公益廣告:一個小男孩看到勞累了一天的媽媽下班回家后,給姥姥洗腳,陪姥姥說話,于是,他也偷偷打來一盆水,端到媽媽跟前,輕輕地說了句:“媽媽,洗腳。”這不僅讓片中疲憊不堪的媽媽感慨萬分,也讓電視機前許多父母感嘆不已。
另一方面,家長要針對孩子的情況,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著手,讓幼兒在行為上得到陶冶。例如,給孩子吃東西時,教育他應先給長輩吃,再自己吃;懂得大的給別人,小的給自己;與同伴交往活動時,教育他照顧好比自己小的同伴,能將玩具給別人玩,對同伴要謙讓、關心、友愛,在幼兒的心靈播下關心別人、與人分擔苦痛和分享快樂的種子。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一切存在的東西都是在嬌弱時候最容易屈服、最容易形成,到大以后就不容易改變了。”家長們一定要抓住幼兒心理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對幼兒進行愛心教育,促進孩子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三、培養(yǎng)移情能力
對別人表達愛心,需要具備一種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換位思考的能力。這就是移情的能力。讓幼兒把自己的痛苦狀態(tài)時的感受與別人在同樣的情境下的體驗加以對比,體會別人的心情,可以使兒童學會理解別人,學會移情。
例如,當看到別人生病疼痛時,家長們可以讓孩子結合自己的疼痛經驗來體會、感受他人的痛苦,從而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質或精神上的幫助。例如:看到小朋友摔倒了,家長啟發(fā)孩子:“想想你摔倒時,是不是很疼?小朋友一定很難受,快去扶起他,幫他擦擦臉。”例如,這次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后,有的家長引導孩子:
“那里的小朋友的家都沒有了,你想想,如果你也在那里,會怎么樣?”
“我會沒有飯吃,很餓,沒有衣服穿,冷極了…”
“那咱們應該怎么做呢?”
“我想我應該幫助那里的小朋友。”
……
通過移情,孩子們便逐漸能學會關心他人,替他人著想。通過這種方式對幼兒進行愛心教育,常常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另外,“將物擬人化”也是一種通過培養(yǎng)移情能力來進行愛心教育的有效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把活動中的物和他自己聯(lián)系起來,不失時機地將物擬化成人,愛心教育就落到了實處。例如,孩子在追打小貓時,你可以說:“你打小貓,就像別的小朋友打你一樣,得多疼!它就不會再和你做朋友了。”孩子破壞公物,你可以說:“你把它們的衣服撕破了,它們多難受。”一樹一草,一花一木,都變成了有生命體,又何愁孩子不將這份愛心施諸于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