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上初三的學生在一次摸底考試成績不理想后,選擇了離家出走。驚惶失措的母親在找到孩子后,很不理解地向心理學老師訴苦:“孩子沒有考好時,我總是鼓勵她——這次考不好不要緊,只要努力,下回一定會趕上來的。難道我這樣做錯了嗎?”
應該說,這位母親對孩子的態(tài)度比之“批評”、“呵斥”甚至“打罵”,要明智許多。近年來,賞識教育,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認可,因為有了表揚、贊賞、鼓勵這樣的激勵機制,解決了一些孩子自卑和動力不足的問題,為治療家庭教育某些弊端提供了一劑良藥。
但實際生活中,一些父母并未掌握賞識教育的真諦,而是將賞識等同于一般的鼓勵或贊揚,把別人的經驗當成靈丹妙藥,比葫蘆畫瓢不加選擇地用在自己孩子身上,結果收效甚微。而這時父母又會把教育的失敗歸結于孩子的頑冥不化,慨嘆:“這孩子怎么軟硬不吃。 睆亩萑雽ψ优蟮氖。
應該賞識自己的孩子,但賞識不是一般地對孩子鼓勵或贊揚,賞識是要真正認識到孩子的才能和所做的事情的價值,了解孩子的想法和他付出的努力,并予以充分重視和贊揚,由此支持孩子按他所喜愛所擅長的方向發(fā)展。賞識就是不論孩子眼下處于什么狀態(tài),永遠不要對自己的孩子失望。試想,當我們心里認定孩子愚笨頑劣、沒有出息時,卻虛情假意地稱贊他“聰明靈慧、必成大器”,這種言不由衷的贊揚孩子會相信嗎?
上面所述那位初三學生的母親可能未意識到,她那語重心長的鼓勵對于已為學業(yè)焦頭爛額的孩子來講,也是一種壓力。就好像孩子不慎跌入坑中,家長站在上面一個勁兒地喊“你很棒”“上來吧”,只會徒增孩子的焦慮和無助。這時,家長應該跳到坑中,理解孩子的困難和痛苦,找到和他的“共同體驗”、“共同語言”,才能找到幫助他的有效辦法,助他走出坑穴。
應該賞識自己的孩子,但賞識絕不是對孩子一味地鼓勵或贊揚。鼓勵和贊揚作為“賞識”的一種表現手段,適當的運用,會收到很好的效果;但過多過濫、不合時宜、沒有原則、失去節(jié)制的鼓勵和贊揚,則如同過多過濫的批評與斥責一樣,都是有害的。一方面,“賞識”其實改變的并非孩子的現實,而只是改變了孩子的心理感覺。無限度地表揚和贊賞,會過分地抬高孩子的心理感覺,從而拉大與孩子的現實之間的差距,使其無法正確地認識自己,滿足于“賞識”提供給他的幻夢,而不愿去面對現實。另一方面,因為賞識而一味地用鼓勵或贊揚來滿足孩子,會讓孩子對此產生嚴重的依賴。他們奔跑不是為了前面的目標,而是為了身后拉拉隊的喝彩。而一旦長大成人,一旦有一天突然發(fā)現身后的拉拉隊已悄然不在,他們便會或多或少地感覺到失落和迷茫,便可能失去跑下去的信心和動力。
賞識更多的時候應該是一種心態(tài),保留在對子女的教育理念中。至于何時、何地、多大量地表現為鼓勵或者贊揚,則應視子女個體的實情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