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qū)四:對孩子的各種要求迅速作出回應會導致對孩子的縱容
一些年輕的爸爸媽媽總是很快對小寶貝的各種大驚小怪舉止和哭叫行為作出反應,另一些爸爸媽媽則完全相反,他們認為過快、過早地回應孩子的各種要求會導致對孩子的放縱,從而影響孩子的正常發(fā)展。
那么,到底誰對誰錯呢?跟蹤調查的結果表明,那些兒提時代曾經受到殷勤對待和回應的孩子并沒有變壞,相反,他們長大后變得更富有獨立意識,更善于與人相處和寬待他人;而那些日常要求經常受到父母怠慢甚至被置之不理的孩子,長大后往往變得古板、暴躁和內向,特別是在自我心理解剖方面,他們常常表現出猶豫和不安。
誤區(qū)五:孩子出生后,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密關系必須馬上建立
很多人認為,如同動物界的母子相親關系一樣,嬰兒一出生,就應該馬上與父母建立起一種親密關系。其實不然,任何過分急切或突發(fā)式的愛撫行為都可能給嬰兒帶來驚嚇和不安。實踐證明,循序漸進建立起來的親密的父子和母子感情最有利于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誤區(qū)六:如果孩子有特殊才能,一定會在小時侯表現出來
美國加尼福利亞匹特茲大學的羅伯特.阿爾伯特,在過去幾十年間曾對各種超能兒童的有關情況進行過研究。結果表明,許多天生就有某種特殊才能的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并沒有什么特殊表現,直到后來青年時期或壯年時期的某種偶然機會(如在學校的實驗室或文藝會演的舞臺上),他們的異常天賦才得以淋漓盡致地自我展露出來或被某位“伯樂”發(fā)現。
誤區(qū)七:獨生子女不善于與人交往
實際上,獨生子女的童年生活一般要比非獨生子女的兒童生活更加溫馨、順利和充滿自信,因而獨生子女往往具有更強烈的與周圍小朋友交往和玩耍的意識,他們長大后,在工作、婚姻和家庭方面也往往更成功或更出色。不過,在一定程度上,獨生子女長大后確有對社會缺乏熱情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