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間也有“戰(zhàn)斗”嗎?請看本文作者的講述。
還不到1歲的小嬰兒就已經(jīng)會從別人的手中搶東西了,有時還會伸手去打人。隨著一天天的長大,他與伙伴間的沖突也越來越多了。這可忙壞了媽媽,呼前喊后不說,還直擔心,我的寶寶和小朋友們不友好怎么辦?他招惹了別人怎么辦?他受傷了怎么辦?他被欺負了怎么辦?
沖突對嬰幼兒意味著什么
在意大利瑞吉歐小鎮(zhèn)的幼兒園里教師對發(fā)生沖突的寶寶做了一些觀察記錄:
案例1:
卡爾(2.5歲)和戴維(3.5歲)同時沖向小推車,都想將它據(jù)為己有,拉了幾個回合之后,戴維占了上風,卡爾感到有些無能為力,于是他環(huán)顧四周,發(fā)現(xiàn)了另一輛同樣的車子,他選擇了跑向另一輛車子。
案例2:
露西(2.3歲)搶過凱文(2歲)手中的玩具熊,凱文轉(zhuǎn)過身把積木架上的積木都扔在地上,發(fā)泄憤怒,露西看了一會,把小熊遞給凱文。
案例3:
艾琳(1.9歲) 在玩琴鍵, 本尼(2歲)也來玩,艾琳把他的手從琴上拿開,本尼又把手放在鍵上,艾琳又拿開,本尼又放上,沒有任何語言,他們倆就是在重復著同樣的動作,直到很多次后,艾琳走開了。
案例4:
瑞亞(2.3歲)推開凡蒂(2.8歲),凡蒂坐在地上大哭,片刻后,凡蒂又和積木區(qū)的小朋友玩在一起了,臉上沒有留下絲毫傷心的影子……
這些記錄表明:
1. 在沒有成人的協(xié)助下,很多時候?qū)殞毷怯心芰鉀Q自己的沖突的。他們所解決沖突的方式甚至比成人給予的指導更加多元化和具有變通性,他們會使用回避、放棄、堅持、轉(zhuǎn)移、發(fā)泄等多種方式去應對不同的情況。
2. 在沒有成人的協(xié)助和支持下,寶寶是完全有能力承受同伴間沖突所帶來的心理壓力和精神不愉悅的,并有能力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轉(zhuǎn)變自己的情緒。
3. 沖突是寶寶最初人際交往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寶寶語言發(fā)展的最初表達形式。
4. 有足夠與同伴接觸經(jīng)驗和沖突機會的寶寶,在后期人際交往的發(fā)展上顯示出更良性的態(tài)勢。
給爸媽的錦囊妙計
1. 信任寶寶,給寶寶充分的人際交往環(huán)境。
您可以在一旁觀察,留意他手中的物品,經(jīng)常為寶寶修剪指甲,但不要過多地干涉寶寶間的接觸和”沖突”,讓寶寶在真實的感受中,去體味交往的痛苦和快樂,去發(fā)展自己的肢體動作和語言表達,去提高與同伴的交往技巧。
2. 寶寶做沖突“游戲”。
爸爸媽媽可以把自己看作是寶寶的同伴,與寶寶爭搶東西,并在這個過程中做各種各樣的示范,引導寶寶嘗試用不同的方式應對沖突,并幫助寶寶積累更多的表達自我感覺的詞匯。
3. 交給寶寶自我保護的辦法。
如果擔心寶寶受傷,也可以交給寶寶自我保護的辦法,在北美的一些幼兒園里寶寶會被教授自我保護的三個步驟:
A. 受到侵犯時,要說:“NO”。
B. 如果侵犯還在繼續(xù),要大聲喊。一是給對方震懾作用,二是引起老師注意。
C. 如果侵犯還在繼續(xù),要立刻跑到可以幫助你的人那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