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媽媽這個玩具好可愛,可以買一個嗎”
“你玩具太多了,不要買,放下”
“媽媽這個衣服好酷呀,我可以試一下嗎”
“不好看,你一個小孩子穿什么深色的衣服,這個粉色裙子好看,穿穿這個”
“媽媽我可以吃一顆糖果嗎”
“不能吃”
“媽媽我可以看一會電視嗎”
“不可以看”
“媽媽我可以……”
“不……”
“不要吃”“不要去”“不準哭”“不要看電視”“不能做”“不可以”貌似是大人經(jīng)常用來管教孩子的話語。
爸爸媽媽們仔細回想一下,我們生活中是不是總是經(jīng)常給孩子做出以上類似的否定式回答。
我們總是習慣的會在第一時間,很絕對的指出孩子的錯誤,并運用批評指責等方式促使孩子改正。
因為覺得孩子什么都不懂,我需要給他指出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應該做的,而他說的就是錯誤的。
很有可能,你已經(jīng)養(yǎng)成否定式回答的思維定式了!
02
在中國式教育觀念里,順從是一個褒義詞。
你可能會認為,我的孩子很聽話,什么都聽我的,他是個順從的乖孩子。但是孩子長期順從的背后,是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否定。
我第一次被否定了,可能第二次我忘記了又被批評了,第三次我害怕被批評,那么我記住它。
他從來不知道我應該怎么樣是對的,只知道我這樣做是錯的,那么我不這樣做,換個方式如果也被批評了,那么我也不這樣做,直到不再被批評……
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漸漸的不喜歡去探索新的東西了。
習慣性的否定式回答讓他覺得,我只要少做少動就能少犯錯,不做不動就能不犯錯。
他變得畏畏縮縮、膽小怕事,并且不斷的自我否定。
03
你不要以為,否定孩子就是給他刺激,否定孩子就能讓他更快的成長。
你們是孩子最親密的人,收到家人長期的否定,這樣反而能讓他更快速的受到打擊,讓他失去對生活的信心,磨滅他的行動力和創(chuàng)造力。
每個寶寶新來到這個世界,本身就什么也不懂。
他們天真爛漫,他們童真善良。他靠著自己的想象和憧憬,對外面的世界進行探索?赡軙龅酱煺,也可能會受到傷害。
但是我們不能把他們的美好童真給打破。
04
我們要學會接受和肯定孩子。
接受不是絕對包容,肯定不是絕對贊揚。
而是接受意味著你需要去理解孩子各種行為;肯定則意味著你需要給孩子建立信心。
這也并不是說我們就不能批評孩子了。
你可以批評孩子某一次的某一個行為,畢竟孩子在成長中難免會犯錯,適當?shù)呐u肯定是需要的。但是我們不能一張口是就否定孩子,更不能以偏概全的否定整個行為,甚至是人格。
很多回答,我們只要換一個表達方式,就可以帶來完全不一樣的效果。
而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不經(jīng)意的一個回答,就能影響孩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