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語言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所長佟樂泉先生說:"判斷一個孩子他的智力發(fā)展是否正常,用什么作指標?我們就是兩個指標:一個指標是動作;第二個指標就是語言。" 語言是人類開展思維活動,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人類最重要的信息載體。人類學習各種知識、技能,積累各種精神財富,參與各種社會活動都主要靠語言。因此,語言能力是人類智能最重要的基礎能力之一。沒有相應的語言能力,是無法進入未來高度文明社會的。
在地球上,人類出現大約有500萬年歷史,而語言是伴隨著現代人而產生的,大約有5萬年歷史。:恩格斯說:"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又說:"語言是與勞動相伴隨而產生的。"可見語言的產生和人類進化一樣,經歷了漫長的階段,是很不容易的。而一個孩子從誕生,什么也不懂,話也不會說,可是從半歲左右開始理解大人給他說的話,到了三歲左右能基本表達自己的思想。在這樣短短幾年里,一個孩子就演繹了人類500萬年的語言發(fā)展歷程,這是大自然非常奇妙的杰作。因此,我們應當研究一個孩子為什么在這樣短時間就能掌握他所需要的語言?不論是漢語,也不管是英語、俄語、日語,或者德語 、法語、西班牙語。
一、影響語言發(fā)展的因素那么究竟什么東西影響著語言的發(fā)展呢?我們知道:一是遺傳因素;二是環(huán)境影響;三是教育的結果。所謂遺傳因素是指人類基因遺傳。人具有的巨大能力是數百萬年人類基因遺傳的結果,它從卵子和精子結合的那一剎那就決定了,并不是指胎兒期。通常人們把未出生的胎兒發(fā)育期稱為先天,出生后為后天,容易把先天和遺傳等同起來。其實先天和遺傳不是一回事,人的先天時期遺傳因素就決定了,就是說,人生來就具備了人的所有機能。就語言來說,他具備了語言信息的接受、儲存,語言的理解(思維),語言的表達(發(fā)音器官的機能和高級思維結合)功能,這是遺傳的結果。遺傳對于每一個人來說基本上是一樣的,只有百分之幾語言功能不全,有可能是遺傳基因發(fā)生問題,而對于多數人來說,只要具備了語言各種功能,就具備了語言發(fā)展的能力。美國心理研究會曾對遺傳因素和家庭教育哪個對孩子智商影響大作過研究,研究結果證明:兩者所起的作用幾乎等同。這就是說,兩種因素缺一不可,既不是遺傳基因決定一切,也不是教育萬能。遺傳基因為智能發(fā)展提供了基礎,教育使遺傳因素的巨大功能成為可能。
環(huán)境影響作為影響語言發(fā)展的另一種因素,是指孩子要生活在一個具有語言的環(huán)境里。如果他生長在漢語的環(huán)境里,他就會說漢語;如果他生活在英語的環(huán)境里,他就會說英語;如果大生活在既有漢語,又有英語,又有西班牙語,又有阿拉伯語的環(huán)境里,那么他有可能同時具有4種語言的能力。那么就會有人說:"哪里有4種語言的環(huán)境,我要把兒子送去,也讓他學會4種語言。"據我所知,即使在最好的外國語學院也未必有這樣的環(huán)境。所謂環(huán)境影響對他來說,一定是生活必須的,比如同媽媽的交流,他離開媽媽就威脅到生命安全,于是學會了媽媽的語言,就叫母語;印度"狼孩"在狼窩里自然學會狼的語言,嗷嗷叫就是她的母語。其次是對他能產生足夠的刺激,使他具有說這種話的機會。比如說,一個漢語家庭生活在維吾爾族環(huán)境中,這個家庭的孩子在家里用漢語說話,出家門與眾多維族小朋友交流必須用維語,這樣他就會兩種語言。很多華人孩子到了美國,只用不到一年時間就學會了美國英語,而且發(fā)音純正,完全不象成人那樣帶漢語味的英語,常常發(fā)生孩子給大人糾正語音毛病的事。不過在家里還要保證漢語環(huán)境,不然的話孩子的母語還會退化掉,這樣孩子就會用兩種語言思維,用兩種語言表達。所以說孩子的語言能力之大,這是很奇妙的事,這與大腦的語言功能區(qū)發(fā)育過程有關。在語言功能區(qū)發(fā)育時期,神經細胞活躍,容易接受新信息;一旦成熟、老化,接受新東西就不那么容易了。心理學上稱之為"語言關鍵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