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早教?顧名思義,早教就是早期教育。是指從懷胎兒到孩子6歲期間對其進行的科學的、系統(tǒng)的、有意識的學齡前培養(yǎng)和教育。
早期教育對整個中華民族的人口素質與學齡前兒童的后續(xù)發(fā)展有何意義?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全面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統(tǒng)籌解決人口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大力普及嬰幼兒撫養(yǎng)和家庭教育的科學知識,開展嬰幼兒早期教育。"這一決定把早期教育提到了國家戰(zhàn)略發(fā)展的重要地位。胡錦濤主席在2006年1月9日全國第三次科學大會的講話中指出,"人才是關鍵","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他提出:"要培養(yǎng)世界一流的科學尖子,要培養(yǎng)世界一流的科學大師,要培養(yǎng)世界一流的科技領軍人物,要培養(yǎng)一大批中青年專家。"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必然始于0歲開始的早期教育。
那么為什么要倡導從0歲開始科學育兒呢?我國早期教育專家,被世界譽為"早教之父"的馮德全教授指出,孩子出生后,他的大腦有約兩億八千萬個神經元,分別擔負著記憶、情感、藝術、視覺、色彩、運動、理解等工作任務。這些神經元在0-3歲期間處于休眠狀態(tài)。家長教孩子哪方面的內容,哪方面的神經元就受到激活,且經過激活的次數越多,孩子在這些方面的敏感度就越高。例如孩子從小就受到音樂方面的刺激,長大后孩子在音樂方面的敏感度就高。
三歲之后,沒有被激活的神經元將逐漸生銹、萎縮,到6歲后,剩余的神經元徹底成為報廢光攬,能夠激活的不足10%。而科學研究表明,幾千年來人類的大腦神經元被激活的并有效利用的不足人腦總神經元的40%。只有極少部分大腦神經元被最大可能開發(fā)利用的人才成為科學家、藝術家。科學研究發(fā)現,即使是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的大腦神經元,被激活的也僅僅是85%。
所以,在孩子0-6歲期間進行科學的、合理的早期教育,哪怕只有10天的教育,也比孩子7歲后教育1年帶給孩子的變化大。非常簡單,2-6歲的孩子能學會幾種流利的方言,而7歲后再讓孩子學,恐怕3年都學不會。
那么0歲開始的早期教育為什么會收到這么神奇的效果?因為早期教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教育",它是人類巨大潛能的最佳期開發(fā),是人生最重要的基本素質的培養(yǎng),它能前所未有地開發(fā)出地球上最寶貴的人才資源,又使下一代生活幸福,快樂成才。早期教育學是人類學的重要分支,國外有人說早期教育是"第二次文藝復興",馮德全教授則稱之為"人類文明新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