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父母都在忙著對孩子進行各種知識的教育和種種技能的培養(yǎng),卻很少想到要培養(yǎng)孩子的經濟頭腦和理財意識。現實生活中,孩子常因虛榮心或經不起誘惑而向父母伸手。在這種情況下,孩子需要理解錢的價值,養(yǎng)成良好的理財習慣。
一、從小讓孩子接觸錢。兒童心理學家認為,3歲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次“反抗期”,獨立自主意識開始出現,產生了 “我自己來”,“我自己能做”的獨立意識和自我表現欲望。在這個年齡階段,可以開始教孩子識別各種錢幣,最好能為孩子準備一個存錢罐,不定期地給孩子些小面值的錢幣,讓孩子存入存錢罐中,給孩子提供一個接觸錢的機會。這樣,在孩子的頭腦中,對錢就會有個比較直觀的認識;而且,看到存錢罐里的錢越來越多,孩子更會有種初“富起來”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二、巧給零花錢。如今的孩子都是獨苗苗,父母對孩子的零花錢開支,都很舍得投入。傳統(tǒng)的習慣是:在孩子需要購買什么時,家長才把錢給孩子;孩子要一次,家長給一次。這是不可取的。專家認為,定期給孩子一定的零花錢,是培養(yǎng)孩子理財意識的最好方法。零花錢給多少主要取決于家庭的經濟狀況,孩子的成長情況和零花錢的用途,但一旦決定了孩子零花錢的數量和時限,就不要輕易更改。這樣孩子就會逐漸明白父母那并不是“取之不盡”的金錢寶藏,從而學會合理開支,以求收支平衡;同時孩子也會逐漸懂得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做到理智消費。
三、讓孩子學會消費。消費是理財的重要內容,如何讓有限的資金產生最大的消費效率是每個消費者所祈望的。家長要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條件,讓孩子參與到自己的消費行動中來。平時上街購物,可以帶孩子一同前往,在耳濡目染中,無形中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對于孩子自己的消費,家長只需教會孩子消費方法和有關注意事項,不要怕孩子在消費中吃虧,應該讓孩子自己拿主意,讓孩子自己去完成購物的過程。如5歲的成成在一家小食品店買回幾包方便面,告訴媽媽說,一元錢一包。媽媽沒說他什么,只提醒道:你下次買方便面,到旁邊那家批發(fā)部去問問,或許要便宜些。后來,成成果真按媽媽說的去了那家批發(fā)部,一問只要8角一包。通過比較,成成得出了“批發(fā)比零售便宜”的結論。
四、教孩子學會存錢。存錢是用今天的錢,圓明天的夢,是為了更好地使用錢。家長要讓孩子明白存錢的目的,懂得存錢的重要。首先家長要鼓勵孩子建立一個目標,讓孩子在一定的期限內實現自己的愿望,從而享受到存錢帶來的樂趣。如孩子想買一輛玩具汽車需要14元,家長則可以每天給孩子2元錢,讓孩子存起來,存滿一個星期后,孩子就可以擁有一輛玩具汽車了;隨著年齡的增大,孩子所建立的目標可以稍大些,期限稍長些。另外,家長可以采用“加倍儲存”的方法來鼓勵孩子存錢。如給孩子開個存折,如果孩子存入一元錢,這樣無疑會調動孩子存錢的積極性。
培養(yǎng)孩子的理財意識,其目的是為了引導孩子成為理性的消費者,讓孩子的獨立意識、自主意識和自控能力在自我理財中得到全面的鍛煉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