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心語:兒子的內(nèi)心我如何能懂
五歲半的兒子,每晚都要抱著一個小絨毛狗入睡。記得去年,也就是兒子四歲多的時候,一個幼兒心理醫(yī)生曾嚴肅地告訴過我:“造成這種狀況絕對是單親的緣故,你千萬不能讓他再這樣抱著小狗睡了,這會妨礙他在心理、性格方面的正常發(fā)育。”事實上,我就是為了鍛煉兒子的獨立能力和膽量,從小培養(yǎng)他男子漢的堅強性格,才一直讓他單獨睡的。但是,培養(yǎng)男子漢是一回事,寶寶的心理安全感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為了滿足他在心理上對安全感的需求,我一直允許兒子抱著他最喜歡的小狗睡覺。我相信,當我每晚和兒子說聲“晚安”、關上房門之后,他能安然進入夢鄉(xiāng),這只被緊緊抱著的小狗,它的功勞不可抹殺。所以,我對兒子的這種“戀物”行為,從未想過要刻意去阻止。
但是,我的這種自信,因為兒子的一句話而開始動搖。那天晚上,兒子在床上抱著小狗,突然非常認真地對我說:“媽媽,你知道嗎?小狗每天晚上等我睡著之后,它都會自己一個人偷偷地爬出來,睡在被窩外面,它可真是不乖。”而真實的情況是:有的時候,是因為我怕磕痛兒子,而在他熟睡后把小狗拿到外面;有的時候,是因為兒子翻身、蹬被,而使小狗改變了最初的位置或姿態(tài)等等原因致使每天早晨兒子醒來時,見到小狗都不是頭一晚入睡時被他抱住的姿態(tài),而是躺在了被窩外面。我試著跟他解釋小狗躺在被窩外面的真實原因。但是,兒子執(zhí)意不相信,他寧愿、也堅持相信,小狗是自個兒鉆出被窩的。
我突然有點擔憂起來:作為5歲零8個月的幼兒,應該已經(jīng)能夠分辨想像和現(xiàn)實的不同,也應該能夠分辨玩具和活物的不同。也許在夢中、或者在想像中,兒子把這只小狗當成了活生生的小動物,但回到現(xiàn)實,怎么也不應該執(zhí)拗地相信:這只絨毛小狗會“自己走出被窩”。恳苍S,是時候把陪睡的小狗拿走了?但是,當我講完睡前故事,關上燈、掩上房門之后,兒子又如何獨自面對黑暗和恐懼?怕黑、怕孤獨是人的天性,更何況一個5歲的孩子?那么,仍舊讓小狗陪著兒子睡?但是,兒子養(yǎng)成依賴的習慣該如何是好?他總是把想像當作真實該如何是好?這會不會影響他對其他事物的正確認識?對想像與真實的混淆,會不會擴大到生活中的其他部分?一個5歲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是這樣地折磨著我、為難著我。
專家釋疑:媽媽放松心情,孩子更添快樂
李凌: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系講師,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
五歲半的飛飛每晚抱著小狗入睡,他分不清現(xiàn)實中的小狗和玩具狗的區(qū)別,如果沒有了小狗,飛飛會恐懼嗎?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需要細細解讀。
飛飛的行為有據(jù)可依
1、孩子擁有豐富的想象力
4歲左右的孩子常常會出現(xiàn)事實與虛構(gòu)分不清楚的現(xiàn)象。比如,一個孩子可能告訴你:“爸爸給我買了一輛很漂亮的摩托車”或是“媽媽帶我去水上樂園玩了”,甚至還繪聲繪色地描述一番,而事實卻并非如此。家長和老師會以為孩子在說謊或是吹牛,是一種學壞的傾向,于是便緊張起來,苦口婆心地講道理,或者義正詞嚴地進行訓斥,認為一定要防微杜漸。但孩子決非存心,他們可能只是對所描述的情境或是對象極其向往、充滿渴望,希望有一天美夢成真。通過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