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父母:
孩子做錯了事,父母對著孩子一頓指責、批評,似乎孩子犯了滔天大罪,十惡不赦。
還有一些家長,孩子怎么做,他都能找挑出毛病來批評。
比如孩子說:“爸爸快走,咱們別遲到!”爸爸卻說,“平常寫作業(yè)就沒見你這么積極”。
比如孩子很努力、很認真地完成了作業(yè),很有成就感,很想獲得來自媽媽的鼓勵和贊揚,于是讓媽媽看自己的作業(yè)。媽媽卻說,“看把你能耐的,寫完作業(yè)就翹尾巴了,字寫得這么丑,你看人家小麗的字,就比你整齊漂亮多了……”
這些話,就像一大盆冰塊,兜頭澆在孩子身上,不留一絲溫暖。
對于這些情景,不少網(wǎng)友表示自己的父母就是這樣的:無論你多么努力,付出多少,他都能挑出你身上的不足和問題,貶低你,嘲笑你。你反抗,他們還會說是為了你好。
01
一些家長總認為孩子不能太驕傲,要時不時地敲打一下,才是好的教育方式。
而事實恰恰相反,孩子的世界本沒有那么多壓力,大多數(shù)壓力來自于父母的挑剔。
挑剔的父母通常對孩子的要求都很高,標準也嚴格。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完美的小孩,成績優(yōu)秀、性格好、人緣好、乖順聽話。如果孩子哪一點行為和表現(xiàn)沒達到他們的預期和要求,就會對孩子感到失望,進而批評、責罵,表達不滿。
但人無完人,更何況是孩子。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問題其實很正常,但會讓那些挑剔的父母如臨大敵,被當作很嚴重的問題來攻擊孩子。
02
挑剔的父母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喜好來要求孩子,將孩子當成自己的延續(xù)和復刻,想通過孩子來彌補自己的缺憾。
這類父母對于孩子通常有較強的控制欲,他們對待任何事情有一套自己的想法和標準,不會在意孩子的需求和想法,想讓孩子如提線木偶一般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
比如,有的父母反對孩子和成績不好的同學來往,發(fā)現(xiàn)了就會一頓訓斥;還有的父母在周末也給孩子安排很多功課,但孩子希望周末能出去玩,父母不同意就批評孩子“不想學習”。
這樣的父母并沒有意識到,孩子是剝離他們存在的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方式,在很多事情上孩子可以自己做主,孩子也有自己做主的權(quán)利。一味的控制與挑剔,只能造成彼此關(guān)系的緊張,甚至讓孩子更加叛逆。
03
在父母挑剔下成長的孩子,沒有快樂。
每個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與贊揚,能夠從中獲得快樂、力量與自信。而在父母貶低下成長的小孩無法獲得這些,情緒經(jīng)常處于壓抑狀態(tài)。
長此以往,他們會出現(xiàn)自我認同感差,容易自卑內(nèi)向,不善與人交際,甚至出現(xiàn)叛逆,最壞的影響可能導致邊緣型人格障礙,自暴自棄,自殘乃至是自殺傾向。
在一部關(guān)于青少年犯罪的紀錄片中,有一個這樣的情境:
記者在采訪那些誤入歧途的青少年,并走訪調(diào)查他們的家庭時發(fā)現(xiàn),這些孩子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是非打即罵,百般挑剔。但他們的父母從來不覺得這種教育方式是錯誤的,認為孩子誤入歧途是孩子的錯、學校的錯,甚至是社會的錯,卻唯獨,不是自己的錯。
他們不知道,自己罵孩子的一每句話,都像一把鈍刀、一柄斧子在深深傷害孩子的內(nèi)心,讓他們從潛意識里就否定自己,自暴自棄。
04
做父母的經(jīng)常會說,他們之所以挑剔、潑冷水,實質(zhì)上是為了孩子好,目的在于讓孩子時刻清醒冷靜,知道上進,不驕傲,不懈怠。在他們小時候,他們的父母就是這樣教育他們的。
他們以為,這就是愛。
或者從某些角度來說,這確實是愛,但不是健康的愛。
一份健康的愛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無條件,二是有邊界。
無條件的愛能夠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是有價值,是值得被愛的,是有人愛著的人。
有邊界的愛則會讓孩子學會建立自己的邊界,在這個世界上更有安全感。
父母愛孩子,應該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的積極的情感,只因為你是你所以被愛,無關(guān)其他。孩子本身的存在就是美好的,就可以讓父母幸?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