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課程內容即學習經驗。這種取向把課程內容看成是兒童的學習經驗。持這種取向,在選擇幼兒園課程內容時會充分顧及兒童的興趣、需要和能力,會注重課程內容與兒童發(fā)展特征相符合,使課程內容能夠通過兒童與環(huán)境之間的有意義的交互作用而被兒童同化。
2. 日常生活活動為什么在幼兒園課程中占據重要的地位?
(1)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fā)展需要,決定了幼兒園保育和教育二者合一的教育原則,因此也決定了幼兒園課程內容需要廣泛地包括日常生活活動。
(2) 幼兒的年齡特征和學習特點決定了幼兒園課程內容要與幼兒的生活相關聯(lián), 而日常生活活動包含了潛在的、豐富的教育內容,具有具有對多領域課程內容的滲透和綜合作用,因而是幼兒園課程設計和實施的重要背景和來源。
3. 為什么說心理學理論不能作為幼兒園課程唯一的基礎?
(1)心理學作為幼兒園課程的一個重要基礎,這是由學齡前兒童教育的特點所決定的。
但是,心理學理論并不等于教育理論:①兒童心理發(fā)展理論或學習理論描述的是帶有普遍性的東西,而教育理論包含著對具體教育實踐的陳述,兩者不是同一的。②兒童心理發(fā)展理論或學習理論涉及的是對于發(fā)展或學習的最低限度的說明,而教育理論要涉及到影響發(fā)展或學習的最高限度的說明。③兒童心理發(fā)展理論或學習理論主要是從"實然"的角度來考察人的發(fā)展或學習過程,而教育理論是從價值的"應然"角度來考察人的發(fā)展或學習過程。因此,把心理學理論當作幼兒園課程的唯一理論基礎會出現(xiàn)很多問題,這樣做不僅在理論上是有局限性的,而且在實踐中也是難以行得通的。
(2) 心理學理論不可能單獨為幼兒園課程提供理論依據, 幼兒園課程同樣受到哲學和社會文化的影響,因此對于幼兒園課程的設計來說,哲學和社會文化也是必須加以考慮的因素。
4. 簡要分析幼兒園學科( 領域) 課程的長處與不足。
長處: 學科( 領域) 課程一般是有內在邏輯結構的課程;學科(領域)課程能為兒童提供各學科(領域)中的關鍵概念;學科(領域)課程已有相當長的運用歷史;學科(領域)課程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弱點:較少顧及兒童的興趣和需要;較少顧及兒童在不同水平上的發(fā)展。
5.瑞吉歐教育體系中的方案活動具有哪些特點?
。1)創(chuàng)造性表現(xiàn)和表達是知識建構的基本要素。(2) 共同建構在方案活動中有重要的地位。(3) 記錄既是學習的過程,又是學習的結果。
6. 簡述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區(qū)別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1)第一個方面是學習的計劃性。顯性課程是有計劃的、有組織的學習活動,學生有意參與活動的成分很大,而隱性課程則是無計劃的、無組織的學習活動,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主要獲得的是隱含于課程中的經驗。(2)第二方面是學習的環(huán)境。顯性課程主要通過課堂教學而獲得知識和機能,而隱性課程則主要通過學校環(huán)境(包括物質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影響等)而得到的知識、態(tài)度和價值觀。(3)第三方面是學生的學習結果。學生在顯性課程中獲得的主要是預期性的學術知識,而在隱性課程中,學生獲取的主要是非預期性的東西。
7.課程編制過程模式中的目標與目標模式中的目標相比, 具有哪些特征?
。1)過程模式的目標只是總體教育過程的一般性的、寬泛的目標;(2)這些目標不構成評價的主要依據; (3)這些目標是非行為性的,可以以此為依據確定課程編制的指導性原則和方法,使教師明確教育過程中內在的價值標準及總體要求,而不是課程實施后的某些預期結果。
8. 簡述游戲在幼兒園課程中的作用。
。1)游戲能促進兒童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的發(fā)展。(2)游戲有益于幼兒進行幼兒園課程各學科(領域)的學習。(3)游戲有益于幼兒園課程各學科(領域)的整合。
9. 當今我國幼兒園課程改革呈現(xiàn)出了哪些發(fā)展趨勢?
幼兒園課程管理多元化、自主化;幼兒園課程改革更多地將立足點放在兒童一邊;0-6歲學齡前兒童教育課程一體化;幼兒園課程與社區(qū)教育和服務相融合;重視教師職業(yè)水平的提高。
10.簡述方案活動主題的選擇應遵循的原則。
(1)選擇的主題應與兒童的生活相貼近,并能被用于他的日常生活。
(2) 應能引起兒童的興趣, 并能運用已學的技能。
(3) 應能為兒童未來的生活做準備。
(4)應有益于平衡幼兒園的課程。
(5) 應能充分運用幼兒園和社區(qū)的資源。
11. 低結構教育活動的一般特點有哪些?
。1)兒童與教師共同確定學習的目標; (2)活動主要由兒童發(fā)起; (3)活動的動機主要是兒童的需要; (4)強調活動的過程。
12. 簡述幼兒園課程目標的三種取向。
。1)行為目標。行為目標是以兒童具體的、可被觀察的行為表述的課程目標,它指向的是實施課程以后在兒童身上所發(fā)生的行為變化。行為目標具有客觀性和可操作性等特點。(2)生成性目標。生成性是在教育過程中生成的課程目標。生成性目標關注的則是過程。生成性目標取向追求的是"實踐理性",強調在兒童、教師和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過程中產生課程的目標。(3)表現(xiàn)性目標。表現(xiàn)性是指每一個兒童在具體教育情境的各種相互作用中所產生的個性化表現(xiàn)。它強調的是個性化,目標指向的是培養(yǎng)兒童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