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綱要》精神明確指出幼兒科學活動的目的在于對幼兒進行科學素質的早期培養(yǎng)。因此我們的科學教育應使孩子的探究更專注,更富有熱情;孩子們的思考更嚴謹而深刻;孩子們的學習更生動而有效;孩子們更熱愛科學,更愿意為此付出努力。那么現狀如何呢 ?
一、目標定位模糊幼兒對知識點的了解是一個操作感知的過程,能否說出知識點(科學原理),并不是活動的最終目標,而有的教師總是讓幼兒說出活動的知識點,如果幼兒回答不出,就認為活動目標沒有達到。例如:讓幼兒了解水的浮力現象,活動結束時,教師讓幼兒說出為什么有的物體沉入水底,有的浮在水面,面對這樣的提問,幼兒不知如何回答。而事實上,幼兒在操作中已經感知到物體的沉浮。
二、材料投入不妥材料的投入是否恰當,關系到能否調動幼兒參加科學活動的學習動機和興趣,而在實際工作中,有時教師對材料的投入考慮不周。例如:教師在組織科學活動"變色的蘿卜水"時,沒有買到紫心蘿卜,隨意用芹菜來代替,使用的杯子也是半透明的。結果,實驗過程中,芹菜汁與白醋和堿反應后變色不明顯,幼兒很快就失去了實驗興趣。
三、直接指導過多教師應根據活動內容選擇活動的形式,在活動中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有的教師無論什么內容總習慣于集體教學,根據設計的環(huán)節(jié)帶領幼兒一步一步地進行,讓幼兒規(guī)規(guī)矩矩,不許亂動.有些活動比較適合分組教學或區(qū)域活動,教師本應為幼兒提供足夠的操作材料后,讓幼兒盡情地玩一段時間。但某些教師直接指導過多,當幼兒在活動中出現錯誤或者產生不會的現象時,教師就迫不及待的暗示幼兒,甚至直接告訴結果,剝奪了幼兒自己探索的權利。
四、忽略活動過程教師過于注重科學活動的結果,對科學活動的過程有所輕視。每次活動只要幼兒在活動中沒得出結果,教師就認為活動沒有成功,忽略了幼兒在活動中的興趣和操作學習,以及其他能力的培養(yǎng)。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教師沒有把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定位于為幼兒終身的學習和發(fā)展作準備上,教師在組織科學活動時,優(yōu)先考慮的是知識的灌輸,而不是情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沒有把培養(yǎng)幼兒的自信心、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責任感以及重視孩子探究知識的過程和方法放在首位,不允許幼兒在活動中出現和產生不會的現象,沒有給幼兒足夠的時間去發(fā)現問題和得出結論。
2、教師專業(yè)科學知識欠缺許多幼兒教師日常工作時間長,工作比較瑣碎,涉及幼兒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很少主動的,有意識的獲取科學信息。因此,不具備把科學知識與幼兒教育新觀念互化的能力,不能把科學知識變成容易被幼兒接納的,感興趣的內容,因此對科學知識和科學教育技能知之較少決定了教師的指導水平,科學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不是過分小學化就是常識教育的移位。
3、不能很好的營造幼兒學習科學的氛圍。教師對幼兒尊重不夠,不能自覺放下教師的架子,總是按自己的意識主宰幼兒,把教師的權威凌駕于幼兒之上,不能在心理上給幼兒提供自由的空間,使幼兒在心理上沒有安全感,處于緊張焦慮狀態(tài)遏制了。
4、教師不能把科學教育滲透幼兒的思維.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只注重每天集中活動,教育目標的計劃性強,靈活性差,教師缺乏隨機教育的組織能力。
幼兒改進科學活動的方法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教育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學素質,另一方面就是將新觀念滲透到幼兒科學活動中去,以幼兒主體為先,以幼兒發(fā)展為重。以我園為例,我園在對幼兒科學活動進行了深層次的反思以后,提出了幾方面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有效促進了幼兒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