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大些到了一~二歲左右,小孩開始會服從大人簡單的要求,對游戲的規(guī)則有初淺的認識,并開始會安慰人,主動幫忙媽媽。二~三歲的幼兒的反應(yīng)則更加明顯了,孩子會知道應(yīng)該要幫助人,也愿意表達樂于助人的意愿。想知道嬰幼兒的利社會行為表現(xiàn)還有哪些?現(xiàn)在就告訴你!
1.同情和憐憫:
到醫(yī)院的育嬰室走一趟,會發(fā)現(xiàn)一個奇特的現(xiàn)象,只要其中一個寶寶哭了,其他的寶寶也會哇哇哇的哭起來,這就是寶寶的伴哭現(xiàn)象,但這只是一種聽覺刺激反應(yīng),不是真的有所反應(yīng)。
大約要到十八個月左右,寶寶才能約略體會其他人的感受,并安慰人,如見到家人因傷心而哭泣,小寶寶搖搖晃晃的走去給對方一個擁抱。不過,并不是每個寶寶見到別人哀傷時,都會有相同的反應(yīng),其中仍存有個別的差異性,舉例來說,有些寶寶會因知道,別人傷心的情緒可能會影響自己,因而反而會伸手打在哭的人,以期能解除自己不愉快的感覺。
幼兒時期的寶寶,對他人的悲傷已經(jīng)能采取有效的行動,例如,如果有其他的小朋友傷心而哭泣,寶寶可能會走過去拍拍他,或想些好玩的點子,企圖安慰他、幫助他渡過傷心的時刻。
破解法:
怎么培養(yǎng)寶寶的同情心?媽咪是關(guān)鍵!專家指出,當嬰幼兒出現(xiàn)傷害他人的行為時,若媽媽以懲罰的方式來處理,則寶寶可能會較缺少同情心喔!相反的,如果媽媽以說理的方式代替處罰,勸導(dǎo)孩子給予受害者幫助,那么孩子會較有同情心。所以當下回小朋友有不當?shù)男袨闀r,先別急著處罰,試著用溫和說理的方式來處理吧!
2.分享與合作
如果以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就太小看他們?!當不會說話的嬰兒試圖用手指東西與你溝通時,就是分享的開始;而當他開始會和你躲貓貓時,就是合作行為的開始。很奇妙吧!幼兒時期的分享,則需視孩子的經(jīng)驗不同,而有所差別。舉例來說,如果其他的寶寶曾和他分享玩具,那么日后他也會和其他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反之則不會。此時,寶寶也會藉由與同儕玩耍的機會,來學(xué)習(xí)合作的行為。
破解法:
不要將孩子整日關(guān)在家里,多帶他出去和其他小孩玩吧!只要能提供適當?shù)沫h(huán)境,讓孩子有機會與他人相處,孩子就能學(xué)到如何與人分享與合作。
攻擊
嬰兒時期的攻擊行為多不具敵意,例如當寶寶動手搶別人手上的物品時,注意力多在物品上,而非人的身上,其目的只是在奪取物品,而不是真的想傷害人,所以時常會出現(xiàn)打人或力道稍重的情形。長大些,到了幼兒期,雖然較少有攻擊身體的情形,但敵意卻增加不少,寶寶會開始有嘲笑他人的行為,特別是三~五歲時,經(jīng)常會為了搶玩具,而有意圖的傷害同伴。
破解法:
寶寶經(jīng)常動手打人,或是喜愛用不雅的話語辱罵同伴,怎么辦?其實幼兒的攻擊行為會隨著年齡增長、社會互動增多、自我控制增強而獲改善,所以不用太過緊張。不過,如果你對寶寶的行為感到難以控制時,不要隨便扔一個玩具讓寶寶宣泄,否則反而會適得其反,讓寶寶認為,生氣時打人是被允許的唷!試試看專家老師的方法吧!或許可以減少孩子的攻擊行為!
1. 不相容反應(yīng)技術(shù):
如果寶寶的攻擊性行為,只是為了吸引長輩注意,該不該制止呢?阻止了,怕孩子變本加厲;不理會,又怕孩子以為打人是被許可的行為,究竟該如何是好?此時不妨采取不相容反應(yīng)技術(shù)法,除非孩子有嚴重的攻擊行為出現(xiàn),否則不應(yīng)加以干涉,另一方面,則對與人分享的幼兒加以獎勵。
2. 使用暫停法:
用暫停法來對付寶寶的攻擊性行為也十分有效喔!執(zhí)行起來也不太困難,媽咪可以試看看。下回當寶寶出現(xiàn)攻擊行為時,就立即中止他的活動,請他到一旁靜坐,同時不可開口說話,旁人也不能與他交談,約維持5分鐘左右,即可收到不錯的成效。但要注意,不宜將幼兒關(guān)在密閉或黑暗的空間內(nèi),以免產(chǎn)生反效果。
3. 打造不具攻擊性的環(huán)境:
這個方法的原理很簡單,就是提供足夠的玩具,及寬廣的活動空間,避免小孩因碰撞,或搶奪玩具產(chǎn)生攻擊事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千萬不可漏掉,即不要給寶寶具有攻擊性的玩具,記住了嗎?
性別角色發(fā)展
幼兒時期的女寶寶常有一個疑問,為什么哥哥可以站著尿尿,我卻不行?由此可以得知,孩子對于自己的性別角色并不十分清楚,那什么又是性別角色?黃倩儀解釋,即在一社會中公認的,男性或女性應(yīng)有的行為,如女生應(yīng)溫柔賢淑,若男生有此特質(zhì),大家可能會嘲笑他娘娘腔,造成他的社會適應(yīng)有困難。
而寶寶怎么認定自己是男是女,就與性別概念發(fā)展有絕大的關(guān)系。三歲左右的幼兒對自己的性別并無太多的認知,若問一個二歲的男生,你是男生還是女生?他可能一會回答男生,過一會卻又變成女生。到了四歲左右,孩子可能會知道自己的性別,但不知道不能改變,所以如果問一個四歲的女生,你長大要當男生還是女生,她可能會答說男生。再大些到了五歲,孩子會根據(jù)頭發(fā)的長度來判定男女,如果看到長發(fā)的男生,會直覺得“他”是女生。
破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