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智力不僅表現(xiàn)在與人的交往中,還表現(xiàn)在自我管理能力中。“情商”能力還包括自我控制、自我反省、自我精神狀態(tài)、自我壓力、自我挫折、自我沖突管理等。三月十九日,安徽六安霍邱縣城西湖鄉(xiāng),一名11歲留守男童在家中上吊自殺,另一起慘劇重演。根據(jù)同學們的反應,這孩子學習不理想,曾經(jīng)被老師毆打。兒童往往具有較弱的抗挫折能力,在遇到挫折時很容易陷入悲觀絕望。情感智力的教育,除了需要關愛和保護之外,也是兒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課程。
01情商對孩子的影響主要有哪些
1、學習成績
情緒智力高的孩子學習效率更高,學習成績自然也會比較好。
原因在于,情商高的孩子更善于自我管理,更能集中精力,更能在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積極因素,找到快樂的經(jīng)歷,所以他們學得更好。與此同時,自我控制、抗壓力和抗挫折的能力也會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發(fā)揮。
2、心理健康
情感智商高的孩子更能看到好的方面,得到好的體驗,擁有更多的積極情緒,更容易感到快樂,從而心理上也更健康。它們能很好地調節(jié)控制各種不利因素,降低抑郁發(fā)生率。與此同時,更多的是正面的行為。
3、人際關系
情感智商高的兒童更能感受到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也更善于正確表達自己的情感,互動更加順暢。與此同時,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也較強,較少與同伴發(fā)生沖突和攻擊行為。
4、社會適應
EQ高的孩子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更強,同時,也能更好地調整自己,適應環(huán)境的要求,控制好不良行為。
5、主觀幸福力
EQ高的兒童更善于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更能看到積極的事物,及時地消除消極的思想,因而也更能有愉快的經(jīng)歷和感受快樂的能力。
02培養(yǎng)高情商的孩子,前提是先幫他建立良好的自我認知
美國心理學家弗斯廷格提出了一種著名的認知紊亂理論:當兩種對立的認知推理同時存在于一個人的認知中時,經(jīng)常會產(chǎn)生不舒服和不愉快的情感體驗。認識因素的相互矛盾,如果長期得不到解決,就會產(chǎn)生情緒和行為問題。
對策:減少不協(xié)調的認知因素,增加協(xié)調的認知因素。比如,一個孩子認為“我是個好孩子,我很優(yōu)秀”,而另一個孩子則認為優(yōu)秀的好孩子學習成績更好。但他的學習成績不佳,從而形成了兩種相反的認識。如此,在他內心形成了兩種矛盾的認知成分,讓他覺得不對勁,不舒服。
這個問題應該如何解決?兩條道路:孩子們會改變自己,讓自己的學習成績變好,這樣才能和諧。孩子改變對自己的認識,認為“我不是好孩子,所以我學習不好”,這樣他就可以理所當然地不必改變自己。也許,那個11歲的男孩,因為學習不好,把自己看成一個壞孩子,再加上父母對老師的忽視和否定打擊,甚至會因此覺得自己不配生活在這個世界,或者覺得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很痛苦,一時想不起要走出這個世界,以結束生命來逃避這一切。
兒童很容易吸收周圍環(huán)境的信息,并通過自己的理解過程,形成自己的認知。因此,家長和老師不能總是否定孩子,也不能輕而易舉地給孩子貼標簽。別說“你太笨了”,“你怎么這么不省心”之類的話。假如常以這種方式否定孩子,看不見孩子的優(yōu)點,孩子就會覺得“我真笨”、“我是個壞孩子”,那么他們的行為就會逐漸變得和父母一樣。只有這一點,孩子才不會有認知障礙。因此,孩子要表現(xiàn)好,首先要讓孩子有良好的自我認同。
03想要孩子做某事,先讓孩子覺得這件事“與我的利益有關”
在認知評估理論中,認知心理學家拉扎爾斯指出:認知評估決定了我們所經(jīng)歷的特定情緒類型。不要僅僅理解個體或大腦里發(fā)生了什么,而要考慮評估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人們會自動地根據(jù)自己的利益來評價環(huán)境中的刺激因素。這一評估是多輪持續(xù)評估,分為初始評估和重新評估。如果對刺激進行自我評估,評估過程就會立即結束,并且沒有情感事件發(fā)生。反過來說,會進入重新評估的情形,并作出趨利避害的反應,如果重新評估發(fā)現(xiàn)可以解決問題,情緒事件就結束了。
媽媽講了一個例子:星期一晚上我準備參加網(wǎng)上沙龍,因為時間比較緊,考慮到孩子打卡作業(yè)要用我的手機,所以下班一回家,我就開始匆匆忙忙的把情況告訴孩子,不斷的催促,提醒他趕快完成打卡作業(yè),以免耽誤孩子的休息和學習。但他對此無動于衷,做家庭作業(yè)似乎更加拖延,讓我的心越來越緊張。在回憶了整個過程之后,我重新調整了自己的情緒,然后平靜地對他說:“因為今晚這堂課對媽媽來說很重要,我不想錯過,但是這堂課的時間有點長,所以我希望你能提前打卡,不要影響你的休息時間。
但是如果你真的不能提前打卡,那只能等媽媽學完了手機再給你打卡哦。”說完這句話,他就不再催促和提醒了。因此,在我開始上課前,他就已經(jīng)完成了打卡任務。本例中,母親一開始為自己擔心,孩子卻不擔心。由于小孩的第一次評估是“媽媽是否能按時參加在線沙龍,與我無關”。之后,母親改變了溝通表達方式,告訴孩子“如果你真的不能提前打卡,那只能等媽媽學完了手機再給你打卡”,孩子的第一次評價變成了“這件事關系到我能不能按時休息”,于是他變得更加重視,開始重新評價,并且對行為做出調整,趨利避害,提前完成打卡任務,讓自己有了充足的休息時間。
04幫助孩子形成積極的歸因模式
美國心理學家 AlbertAllis認為,使人產(chǎn)生情感困擾的,并非外部發(fā)生的事件,而是人們對事件的態(tài)度、看法、評價等認知內容。所以要改變情緒困擾,首先要改變認知。
一句話叫做習得性無助,簡而言之,就是覺得自己“怎么努力都沒用”。如果孩子習慣了消極的歸因,很容易產(chǎn)生自我否定,如“我真笨”、“我做錯了什么”等等,這實際上也是陷入“習得性無助”的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