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理論及其研究概述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發(fā)現如果和一個社會閱歷豐富的老者交談,他通常會很清楚地知道你想說什么,想做什么;人們也經常有意無意地推測其他人的想法和行為。這種關于心理的認識能力就是一種心理理論能力,是人類的基本的認識能力之一。這種能力與人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它是人們與他人溝通、交流、合作的基礎,是人與人之間形成正常的人際關系的保障。
所謂心理理論(theory of mind)就是指個體對自己或他人的內在心理狀態(tài)與外在行為的認識能力。它可以泛指任何關于心理的知識,也可以被嚴格地定義為用于認識心理世界的因果解釋系統(tǒng),即心理狀態(tài)(如信念、愿望、知覺、思想、情緒和意圖等)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個體可以利用這些相互聯(lián)系的心理狀態(tài)來解釋和預測行為。
心理理論的研究是近半個世紀以來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并廣泛地滲入到了發(fā)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比較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以及哲學等多個研究領域中。心理理論這一命題最初源于普雷馬克和伍德拉夫(Premack & Woodruff,1978)對黑猩猩的研究。后來,維默爾和佩納(Wimmer & Perner,1983)將這一概念引入了兒童心理學的研究中,并設計出了錯誤信念任務這一經典的實驗范式,用以考察兒童是否獲得心理理論。
錯誤信念任務包括意外地點任務和意外內容任務。在意外地點任務中,實驗者用木偶或圖片給兒童演示下面的故事:小狗今天生日,得到了一塊肉骨頭。它把肉骨頭放進了綠色的小房子里,然后就去公園玩了。過了一會兒小熊來找小狗玩。它看見小狗不在,就把小狗的肉骨頭拿了出來,放進了紅色的房子里,然后也走了。過了一會兒小狗回來了,它餓了,想去找肉骨頭了,問:小狗會去哪個房子里找肉骨頭?通常,3歲的兒童會錯誤地回答“紅色的房子”,而4歲的兒童則能正確地回答小狗會去綠色的房子里找肉骨頭。在意外內容任務中,實驗者給兒童看一個裝有鉛筆的蛋糕盒,在蛋糕盒沒有打開之前,問兒童他認為里面裝的是什么,此時,兒童回答裝的是蛋糕。接著,實驗者把蛋糕盒打開給兒童看,問兒童在蛋糕盒沒有打開以前他認為里面裝的是什么;或者問其他小朋友看到這個蛋糕盒會認為里面裝的是什么。類似地,3歲兒童也通常會給出錯誤的回答,他們會說在蛋糕盒打開前他認為里面裝的是鉛筆,或者其他小朋友看見蛋糕盒會認為里面裝的是鉛筆;4歲的兒童則給出正確的回答,在蛋糕盒打開前認為里面裝的是蛋糕,其他小朋友也會認為里面裝的是蛋糕。
為什么3歲兒童不能正確地推測他人的行為和想法,甚至否定自己先前的想法呢?這就要從錯誤信念任務所測查的心理成分談起。錯誤信念任務是以兒童信念特別是錯誤信念理解為基礎的。信念是指心理對現實世界的反映,它包括知曉、確信、假定、想法和意見。信念可以分為真實信念和錯誤信念,前者是指自己或他人的與現實一致的信念,后者則是指與現實不一致的信念。年幼兒童固著于信念真實地反映現實世界,他們只能對現實信息進行復制。年長兒童則能理解心理是可以積極、主動地解釋某人知覺到的經驗,這些經驗可以用來推測他人的信念和預測他人的行為。如果兒童能正確完成錯誤信念任務,就表明他們能夠以不同的方式表征同一客體或事件,表明他們已經獲得了和成人相同的思考方式(而非內容)。
迄今為止,絕大多數研究者都將錯誤信念任務作為考察兒童是否獲得心理理論的一種“石蕊劑”檢驗任務。按照丹尼特(Dennett)的觀點,具有心理理論的最低標準是成功地處理這樣的問題:為了評定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不能依靠自己的知識。在錯誤信念任務中,年長兒童可以不依靠自己的經驗,而是根據他人的經驗去推測他人的心理或行為。對錯誤信念的研究開心理理論研究之先河,此后研究者大致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不斷深入和拓展這方面的研究。(1)通過錯誤信念任務的不同變式,試圖確定兒童在什么時候獲得錯誤信念概念和探討兒童獲得錯誤信念的機制是什么。如最近的一項研究發(fā)現3歲甚至更小的兒童在非語言狀態(tài)下的錯誤信念任務情景中能作出正確的反應,這表明3歲兒童具有內隱的錯誤信念。(2)除對信念的研究外,研究者還對意圖、情緒、愿望等的理解進行深入的研究,拓展了心理理論的研究范疇。如弗拉斯伯格(Flusberg)就提出了心理理論的兩成分模型,其中社會認知成分是傳統(tǒng)心理理論研究中的信念;社會知覺成分是指對情緒、意圖等的理解,這一部分與知覺密切相關。(3)縱向研究兒童心理理論發(fā)展規(guī)律和橫向研究心理理論各成分之間的聯(lián)系。如,研究者們發(fā)現繼4歲兒童獲得了錯誤信念理解能力(一級錯誤信念)后,6歲兒童能理解和運用二級錯誤信念;在4歲兒童理解一級錯誤信念以前,3歲兒童就已經掌握了信念指導行為這一原則。(4)考察自閉癥等各種發(fā)展性障礙兒童,及各種視、聽覺障礙兒童的心理理論。研究發(fā)現這些兒童的心理理論有不同程度的缺損或發(fā)展延遲。(5)探討兒童心理理論獲得和發(fā)展的影響因素,包括執(zhí)行功能、語言、等質的因素,家庭規(guī)模、與父母的交流等量的因素。(6)提出理論論、模塊論、模擬論等理論來解釋個體心理理論的獲得、發(fā)展及運用。(7)運用fMRI、PET、ERG等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手段,探查心理理論的腦機制。接下來,我們將對其中幾方面的研究作出較為詳細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