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是給老師們最好的福利""用空杯的心態(tài)來學習"--多么精彩的開場白!任愛軍園長用她的智慧與文化底蘊為我們詮釋著《指南》的精髓,讓我找到了當年參加培訓時的激情,并從始至終跟隨老師的講解,認真地聽著、思考著、討論著------聆聽完任園長的講解,結合我平時的教學經驗,讓我對《指南》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
一、《指南》是"導向",不是"標準"。
《指南》旨在指導我國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的方向,其本質屬性是導向性、引領性的。也就是說,《指南》是通過引導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方向來表達國家對幼兒教育的要求,防止不正確的教育將幼兒的學習與發(fā)展帶入歧途,而不是要對幼兒發(fā)展的具體水平或者發(fā)展方式、速度等作出統一規(guī)定或量化要求。葉圣陶先生早就說過:"教育是農業(yè),不是工業(yè)。"每個幼兒的成長如同不同植物的成長,因地域、氣候以及自身條件等不同,而出現千姿百態(tài)的生長、發(fā)展態(tài)勢。如果用同一"標準"驅趕所有幼兒去"統一達標",其后果是十分有害的,為了突出強調"指引"、"導向"的功能,而慎重的使用了"指南"一詞。
幼兒的成長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教師的成長離不開專業(yè)知識的引領,有了《指南》中更詳細的標準劃分,教師對于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應該達到的某一能力或水平有了更詳細的了解,對教師的工作有積極有效的推動作用,也讓教師更快更好地在工作中不斷成長。
二、解讀《指南》--我更深刻的體會到,幼兒教育的重要性、基礎性。
如果把幼兒教育、小學教育、初中教育統稱為基礎教育的話,那么幼兒教育就是基礎的基礎,雖然現在的教育已經打破了學校這個空間限制而變成了終身教育,但幼兒教育始終是終身教育這本大書的"序言",幼兒教育就是--"向下扎根的教育。"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幼兒園的課程不在高深,在于能否萌發(fā)他們的學習品質(學習的態(tài)度、行為習慣方法等)。這不同于學業(yè)知識內容,它似乎看不見、抓不著,難以評量,然而其重要性卻絲毫不亞于學業(yè)知識、技能,甚至可以說比它們有著更加深刻的長遠的意義。學習品質的好壞決定了幼兒現在和今后的學習和發(fā)展質量。當然我們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幼兒的自發(fā)活動和自由興趣上,而應該幫助引導他們,逐漸使其經驗系統化,興趣深刻化,思維條理化,行動有意化,逐漸形成他們良好的社會性。
三、《指南》讓我更深刻理解了什么樣的學習才是幼兒的學習。
在《指南》劃分的幾個領域中,并沒有刻意強調或突出某一方面,而是更關注幼兒的全面發(fā)展,更關注幼兒健康、心理、社會性交往、生活能力、學習習慣等方面的綜合培養(yǎng),不難看出,對于幼兒來說,只有在活動中的學習才是有意義的學習,只有以直接經驗為基礎的學習,才是理解性的學習。幼兒園的教育不是體現在教材、課堂教學或"作業(yè)"中的。雖然環(huán)境怎么創(chuàng)設、活動怎樣誘發(fā)與引導,都是教師根據幼兒園課程的目的,內容、要求而精心設計的,但這些目的、內容、要求僅僅存在于教師的意識和行動中,幼兒并不一定能清楚地認識到。幼兒感受最多的是環(huán)境、材料、活動和教師的行為,而不使其背后的教育意圖、期望。因此,從幼兒的角度來看,幼兒園更像一個大家共同生活、游戲、交往的地方。
總之,這次培訓,讓我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應該成為一個睿智的引導者、啟蒙者,將《指南》的精神和經驗落實到未來的工作中,為孩子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更好的鼓勵、引導和支持,和孩子共成長!使幼兒教育真正成為"向下扎根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