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育為本,觀察先行。"沒有仔細的觀察,就談不上正確的、有效的教育方法。觀察幼兒不僅僅要看表面現象,更重要的在于研究、總結孩子的行為表現,采取適宜的教育措施,為他們的健康發(fā)展鋪路搭橋。我覺得,運動中要以幼兒為主體,滿足不同層次水平的自主性活動,這種模式更需要教師觀察在前,并要有積極的觀察心態(tài),在運動中,教師要為幼兒提供各種機會與條件,讓他用自己的方式去運用自己獲得的技能與經驗參加活動,參加鍛煉。可見在運動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相當重要的,它直接關系到幼兒在運動中各種能力、經驗的發(fā)展及身體的鍛煉。
一、細心觀察指導、適時介入、激勵幼兒嘗試探索
對于小班幼兒,教師的細心觀察和適時指導尤為重要。教師要通過捕捉幼兒身體運動、情緒、語言等方面的信息,觀察幼兒在活動中
的心情、態(tài)度和水平,并以次為依據,為幼兒提供適時適度的指導和幫助。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細心人。如:觀察幼兒的情緒狀態(tài),活動時間的長短等,及時調整活動環(huán)境,提供幼兒活動的持性和興趣性。
教師作為游戲過程的觀察者和指導者,應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在幼兒中運用生動形象、鼓勵的語言,用自身的運動行為暗示、支持幼兒,促使幼兒積極參與活動,對活動保持興趣。如在"小螞蟻搬豆"活動中,當"小螞蟻"選擇了在不同的"路上"爬行時,其中在有"山坡"的路上出現擁堵的現象,教師就說:"小司機請注意,小山坡上正在堵車。請駕駛員繞道走。"孩子們聽了,就去尋找其他的路。當有的幼兒爬不過"山坡"時,教師一句:"沒關系,再試一下。"并及時地幫助幼兒,當他們成功后,送上一個大拇指和一句"老師知道你行的。"孩子們就興奮不已,又去嘗試了。由此可見,對于小班孩子,生動形象、鼓勵性的語言在活動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更能激發(fā)幼兒活動的興趣。觀察主要是為了了解幼兒的運動能力以及幼兒在于運動器材的互動中遇到的問題。在觀察中,教師明確哪些是孩子們共有的問題,哪些是個別問題。在觀察的基礎上,提供適時地幫助、指導。那么什么時候介入,既能體現孩子的主體性又能體現老師的指導?孩子不玩玩具在一旁觀看時,這時可能是孩子沒有找到玩伴,可能是因為沒有玩到自己喜歡的玩具,這時候教師要及時介入,給予指導。幼兒不專注游戲或在游戲中遇到困難時,教師也要及時介入,進行指導。有一次,我看見陽陽在一旁站著,看同伴玩,這時候,我也拿了一個圈走到他的身邊,說"我們來做一個游戲吧,一起來動腦筋,看誰能想出各種各樣玩圈的辦法。"于是,我先想出了套圈的玩法,他想出了滾圈的玩法,我倆你來我往想各種各樣玩的方法,這時候,吸引了其他小朋友,他們也主動參與到我們的游戲中來,孩子們又"發(fā)明"了轉圈、拋圈等多種新的玩法,活動情緒一下子高漲起來。當一個孩子想出與眾不同的玩法時,我就說:"你真棒!我也來跟你學學吧!"以鼓勵幼兒不斷創(chuàng)新出許多新的玩法。讓幼兒在運動中有收獲,調動孩子們積極的集體思維。
二、師幼互動、潛移默化
游戲的過程能使小班的情緒愉快,潛能得到開發(fā)。因此,在平時的運動中,我還融入了互動的理念,不僅經常為幼兒創(chuàng)設自由寬松的游戲情境,使得單調無聊的練習變得有趣而生動,而且還根據幼兒對新奇事物特別感興趣的特點,提供多樣化運動材料供幼兒自主選擇活動,教師則注意觀察暗示和有針對性地引導,這樣,既滿足了幼兒的差異性,又能促使幼兒在運動活動過程中,在行動上、思維上、語言交流上都產生著積極地互動,在互動式的活動中能情緒高漲,積極主動,各種基本動作也得到了練習和鍛煉。我則以同伴的身份與孩子一起玩,給予潛移默化的示范、指導。其實,幼兒除了有想與同伴一起運動一起游戲的欲望以外,他們也很愿意與老師一起運動一起游戲,往往和老師一起游戲的時候他們都很容易興奮,有目的地去運動。而教師在運動中的方法技巧往往能對幼兒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幼兒在觀察中得到了經驗。例如,有一次,我看到幼兒對軟布包的興趣不大,就邀請了一位幼兒與我一起做拋接的游戲,一開始,孩子很難接到我拋過去的軟布包,隨著游戲不斷的進行中,孩子觀察到了我的比較夸張的接的動作,也嘗試了一下我的動作,果然,經過了幾次的練習之后,他能穩(wěn)穩(wěn)地接住了。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并沒有指導性的語言,只是有意識地用肢體語言"影響"幼兒。體現孩子的自主性,同時又能體現老師的指導,發(fā)揮教育的作用.在體育游戲"小兔撥蘿卜"中,小兔在自由地練習跳,我就在一旁觀察幼兒跳的動作,有的雙腳原地向上跳,有的雙腳向旁跳、雙腳向前、單腳跳……。幼兒跳的動作可真是五花八門。我也不時在個別動作發(fā)展較好的幼兒旁向他或點點頭,或翹翹大拇指,以示獎勵。接著,我就說:"媽媽請小兔子找好朋友一起跳。"這句話就是暗示幼兒可以在與同伴結伴練習跳的過程中相互學習,充分發(fā)揮幼兒互動的作用。 在活動中,我經常與孩子一起參與滾爬跳等游戲,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需要。只有這樣,通過觀察、積累,明確我要以什么方式介入幼兒的活動,才是真正有效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