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否能夠真實地促進每個幼兒發(fā)展,最關鍵的因素不在于使用何種課程模式,而是取決于教師,取決于教師是否具有正確的觀念和良好的專業(yè)素質(zhì)。無論在何種模式中,具有正確的價值觀的優(yōu)秀教師的教育行為都有高度的一致性,美國曾有一研究表明,幼教機構中好與差的教師其明顯不同有八處:
。1)是否在課程中考慮到培養(yǎng)幼兒的自我認識和自信心;
。2)是否善于互動、課程中能針對幼兒的需求來設計;
。3)是否在計劃和安排上有彈性;
。4)是否在處理幼兒問題時有自然良好的判斷;
。5)對幼兒思維過程感興趣的程度是否高于要求反應的準確性;
。6)是否能個別觀察和與幼兒個別互致力;
(7)是否培養(yǎng)幼兒彼此互動的能力;
(8)是否能協(xié)助幼兒對活動進行反思。
而其中最明顯的是教師對幼兒深入準確的個別觀察能力、與幼兒個別互動的能力。不難看到,要克服目標模式弊端,要駕馭過程模式的運作,關鍵的關鍵是依賴這些素質(zhì)。在現(xiàn)在幼兒園中,優(yōu)秀的教師之所以并未陷入到教師中心、兒童被動的狀態(tài)里去,正是在于他們以堅定的教育信念、良好的專業(yè)素質(zhì)克服了許多外部條件限制,"心懷教育大目標,隨時調(diào)整小目標,接納幼兒新目標",有意無意地融合多種課程模式,將教育目標、課程目標巧妙地變成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按《規(guī)程》的要求"注重個別差異,因人施教,引導幼兒個性健康發(fā)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反,如果缺乏正確的教育觀、兒童觀和與此相應的專業(yè)能力的話,即使采用過程模式也難免不照葫蘆畫瓢,未必能把握其本質(zhì)的理念和精神,"生成"課程說不定會變?yōu)?quot;放牛"課程,因為"兒童學習過程中自由發(fā)揮的程度是由教師的媒介作用的質(zhì)量所決定的"。
同時還應當看到,每一個教師都會對教育目標最終是否能夠在幼兒園實現(xiàn)起重要的影響作用,"真實的教育目的存在于千百萬教育行為之中"。(《教育原理》,陳桂生,人教社1996)因此,要從根本上提高幼兒園教育的質(zhì)量,一定要在提高教師的思想素質(zhì)和專業(yè)素質(zhì)上下工夫,寄希望于一種什么模式來根本解決問題是不實際的
課程目標是不可缺少的
目標模式由于過分強調(diào)目標導向而造成教師中心、教案中心,忽視幼兒興趣、需要,壓抑幼兒主體性,從而,使課程變成了一個忽視過程的、從固定目標開始,最后又回到固定目標去的封閉系統(tǒng)。那么,是不是錯在課程有目標或課程受到教育目標的制約呢?如前所述,教育是有目標的,課程要把教育目標變?yōu)楝F(xiàn)實的橋梁。因此,任何課程模式也必然是有目標的,只不過目標的表現(xiàn)形式不同而已。與在教育過程之前規(guī)定明確細致的目標相比,過程模式的目標由于是生成式的,則更多地表現(xiàn)為教育過程中各階段的方向或教育情景的產(chǎn)物,其對于課程的價值也"在于它們的挑戰(zhàn)性,而不在于它們的終極狀態(tài)"。(《課程理論》,P86)這樣教師的注意力便不集中在固定目標的達成上,而"集中在教育過程與目的之間邏輯一致的程度上。"(《課程理論》,P82)如斯騰豪斯的"人文學科課程","就把課程計劃的一般目的確定為:加深理解人類行為和社會情景及其引起的有爭議的價值問題。"在這一目標下,他設計了若干原則去保證過程與目標的邏輯一致,如"應該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講述研究有爭議的問題";"主要方法應是討論,而不是謀求達成一致的意見"(《課程理論》,P184)等等;瑞吉歐學前課程的創(chuàng)始人馬拉古茲也清楚地勾畫出其課程的目標:"落實兒童權利";"有利于兒童經(jīng)常連續(xù)不斷的與他人及其他文化的區(qū)別和事例的過程,而形成創(chuàng)造性的智慧,使兒童有機會透過自由的學習方式而獲得個人獨特的思考方式和對事物的敏感度";"讓創(chuàng)造力、知識和求知欲能永遠伴隨在孩子發(fā)展的旅程中",等等。(《孩子的一百種語言》)他們通過把目標深入到每個教師的心中,從而使生動靈活、充滿變化的兒童活動始終沿著理想的大方向發(fā)展。美國幼教專家卡絡、科貝爾在《生成課程》一書的前言中很精辟地談到:"生成課程"這個詞匯的每個詞都是很重要的。"生成",就是強調(diào)課程計劃必須是從孩子和成人的生活中,特別是從孩子自身的興趣中生長出來,它提醒我們孩子的自發(fā)性需要一個他們能夠自由游戲和學習的空間;而"課程"則表明教師的存在,計劃的存在。自發(fā)性和計劃性,這是生成課程的兩個側面。顯然,任何一個側面的缺失都會損害兒童,損害教育,損害課程本身
滿足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不是幼兒園教育的終極目標
幼兒園教育必須尊重幼兒的興趣和需要,這是沒有疑義的。但是,如果認為"幼兒園教育就是滿足幼兒的興趣,需要,教師在活動中再有什么目標,就把幼兒框死了"的話,那就片面了。
首先,從教育的宏觀角度來看,幼兒的興趣、需要只是目標的三個來源之一,社會的要求也是目標最主要的制約因素之一。如同教育的社會制約性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一樣,教育目標要擺脫社會的制約也是不可能的。忽視目標中的任何一方都會破壞幼兒園教育目標的可行性、科學性。因此,不能說幼兒園教育只是為了滿足幼兒的興趣、需要。當然,僅僅強調(diào)社會一方也不可能得以預期的滿足。過去我們在這方面犯過很多錯誤,忽視幼兒身心發(fā)展的性質(zhì)和規(guī)律,違反教育的科學規(guī)律,教訓是深刻的。但是,這決不意味著教育可以完全不考慮社會的需求,僅僅追隨兒童的興趣和需要(而實際上,兒童的興趣和需要也不是超社會的)。認清社會的需要,把幼兒培養(yǎng)成國家需要的人,對幼兒園教育來說是一個事關方向性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