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集體科學活動是培養(yǎng)幼兒科學意識和科學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開展幼兒園集體科學活動,是衡量一名幼兒教師基本功的重要指標。但在實踐過程中,幼兒教師在設計與組織幼兒園集體科學活動時存在一些突出問題。本文擬對這些問題作一分析,并尋找解決的對策,以提高幼兒園科學教育的質(zhì)量。
一、選題問題及解決對策
幼兒教師在選擇集體科學活動的內(nèi)容時容易出現(xiàn)以下主要問題:
一是選題太大,定位模糊。一些教師由于對幼兒園各年齡段孩子的發(fā)展缺乏了解,加之對所選內(nèi)容沒有深入細致的分析與研究,常常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在一個大主題下,各種內(nèi)容都被"蜻蜓點水"式地涉及到了,可又都沒有得到有效的探究。例如在中班"我們怎樣過冬"的科學活動中,教師不僅引導幼兒探討了不同動物的過冬習性,而且討論了人類怎樣過冬的問題。如此多的內(nèi)容交織在一起,不僅組織者自己概念模糊,幼兒在活動過后也是一片茫然。
二是存在畏難思想,只圖簡便。操作與探索是幼兒學習科學的主要方法,因此教師需要為幼兒準備大量的材料。這使一些幼兒教師產(chǎn)生了畏難情緒,只想選取一些不需準備材料或只用很少材料的主題,結(jié)果使科學活動像語言談話活動。如一位教師在組織"動物怎樣運動"的科學活動時,整節(jié)課就是讓幼兒談自己認識什么動物及這些動物是怎樣運動的,然后做模仿動物運動的游戲。整個活動因沒有材料的支持而顯得十分沉悶,幼兒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三是所選主題因很難收集材料而無法開展。教師一般都知道材料對幼兒科學學習的重要性,也試圖通過引導幼兒操作材料來學習科學,但因所選主題不易收集材料,而造成材料單一、數(shù)量有限的后果,嚴重影響了活動的效果。如在中班"好玩的石頭"的科學活動中,每個孩子都只有一個鵝卵石可供操作,又怎能感受到石頭好玩呢?
四是選題不符合幼兒年齡水平,不具挑戰(zhàn)性。只有所選內(nèi)容是幼兒感興趣的、符合幼兒需要,并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才能吸引幼兒參與活動,積極探索和學習。一些教師因?qū)τ變耗挲g特點與興趣需要欠了解,使所選主題太淺或太難,導致幼兒對活動毫無興趣。如在大班科學活動"調(diào)制泡泡水"中,教師準備了洗手液、洗衣粉、肥皂片和洗潔精四種材料,讓幼兒嘗試自己調(diào)制泡泡水。因準備的材料都很容易調(diào)出泡泡水,而且操作方法非常簡便,對大班孩子不具挑戰(zhàn)性,所以孩子們幾分鐘就完成了任務,然后就到處追跑,干別的事去了。
針對幼兒教師在選題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可以采取如下解決對策:一是分管教學的園長、教研組長與教師共同分析主題。通過共同分析,可以使教師深入了解所選主題蘊含的教育內(nèi)容,明確重點與難點,知道需要準備哪些材料等。二是讓教師進行比較性嘗試,即讓教師比較使用操作材料與不使用操作材料兩種情況下幼兒的學習效果,從中體會材料對幼兒科學學習的重要意義,幫助教師克服畏難情緒。三是提示教師選題時應充分考慮現(xiàn)有的條件,以能否收集到相應的充足材料為重要的活動取舍標準。四是倡導教師多與幼兒接觸,以使教師充分了解幼兒,能夠根據(jù)幼兒的一般年齡特征與個別差異施教。
二、目標問題及解決對策
幼兒園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目標是教育要達到的要求,也是開展教育活動的依據(jù)。選好了活動主題,怎樣分析、挖掘這一主題的教育價值,并根據(jù)幼兒年齡特點與發(fā)展需要,準確定位并合理表述教育目標,對幼兒教師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目前,在具體設計與表述活動目標時,幼兒教師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定位模糊、表述空泛、針對性不強。如在中班科學活動"我們怎樣過冬"中,教師將活動目標設計為:"知道動物與人怎樣過冬。"由于人與動物在過冬的方式、方法、行為、習性、對環(huán)境的依賴與改造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如此龐大的教學內(nèi)容也就不可能通過一次集體教學活動來完成。而如此空泛的目標定位也反映出教師對主題缺乏深入的分析,自身概念模糊,自然在目標定位時會不著邊際。
二是目標缺乏層次性,不能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如在中班"水的浮力"這一科學活動中,教師將目標表述為:"發(fā)現(xiàn)浮力的存在,理解浮力的概念,學會用詞'沉浮'。"這一目標只提出了知識方面的要求,而未考慮幼兒能力、方法、情感、態(tài)度等的發(fā)展,反映出教師重知識技能、輕情感態(tài)度的價值傾向,容易導致只重活動結(jié)果,而忽視活動過程和幼兒探索體驗的現(xiàn)象。
三是表述角度混亂。如小班"好吃的糖果"這一科學活動的目標被表述為:"讓幼兒在活動中運用多種感官去了解和發(fā)現(xiàn)糖果的不同種類和不同味道;在活動中樂意與同伴分享食物,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意愿。"此目標中,既有站在教師培養(yǎng)角度的表述("讓幼兒……"),又有站在孩子發(fā)展角度的表述("樂意……大膽……")。表述角度的混亂必然會制約教學評價的有效開展。
針對幼兒教師在目標設計與表述中存在的問題,可以采取如下解決對策:一是指導教師多實際演練。通過一個個具體案例,幫助教師學會分析每個主題內(nèi)容的內(nèi)涵、涉及的關鍵概念及相關知識,以準確定位,并使活動組織目標明確、具體。二是選取教師在目標設計中出現(xiàn)的典型問題,予以具體指導和修改。如針對中班"水的浮力"這一科學活動目標設計的問題,通過組織教師討論,可以將目標修改為:"觀察、探索各種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tài),感知水的浮力;學習細致觀察,并及時記錄觀察結(jié)果;對沉浮現(xiàn)象感興趣,能大膽探索。"如此表述就全面、規(guī)范多了。三是讓教師相互改錯。如針對小班"好吃的糖果"這一科學活動目標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可以組織教師討論、改錯,最后將其修改為:"運用看、摸、聞、嘗等多種感官途徑,觀察發(fā)現(xiàn)糖果的不同種類和不同味道;愿意向同伴、老師表達自己的發(fā)現(xiàn)與意愿;樂意與同伴分享食物,并能大膽參與活動。"修改后的目標顯然表述角度統(tǒng)一,也更具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