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幼兒教師這一行業(yè)已有26年時間,說到是否喜歡這一職業(yè),我會毫不猶豫地說:"非常喜歡",但喜歡并不一定就代表能夠做好,我熱愛教師這一職業(yè),更愛每一位孩子,但這期間會產生很多困惑:比如家長工作、有效教學,也就是怎樣上好一節(jié)活動。說到有效教學,它是對教育整體的敏感和理解,對教育本質的深刻理解,它考慮的是前提性的問題,如教學活動對幼兒的發(fā)展有價值嗎?教學目標合理嗎?過程合理嗎?是否與教學本質相沖突?即追問活動的價值性、目標的合理性、過程的合理性。它更多地關注教學的價值問題,關注課程的價值,關注我們的教學究竟是問什么,追問教學的有效性。
那么,其實新課程的過程中怎樣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呢?通過理論學習與實際經驗,我總結的應該做到:
一、選擇有效的內容,這是有效教學的前提。
教育內容是教育的中介要素、內容的適宜與否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內容的選擇應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貼近幼兒的生活和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也就是要根據教育目標,結合幼兒的發(fā)展需要并與發(fā)展水平和生活經驗來確定,才能為取得最佳效果提供保障。
二、確定恰當適宜的教學目標,這是有效教學的核心。
一個教學活動有沒有教育價值,能不能促進幼兒發(fā)展目標是基礎,目標是靈魂。《綱要》指出:"教育活動目標要以《規(guī)程》和本《綱要》所提出的各領域目標為指導,結合本班幼兒的發(fā)展水平、經驗和需要來確定。"首先我們的教學目標必須是合理的,因為如果目標本身不合理,與兒童的發(fā)展是沖突的,那么這個活動再"精彩"也是徒勞的。在目標合理的前提下,我們必須要關注目標的全面性、適宜性和操作性這個三個要素。全面性是指自然地滲透和涵蓋知識與技能、習慣與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三個維度,即我們通常說的三維目標。適宜性指的是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班級實際,也就是既要符合幼兒的已有經驗又要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操作性就是指目標具體明確,突出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三、實施有效的方法手段,這是有效教學的重點。
好課的標準時真實、自然、簡單,如果從有效教學的角度來看,一節(jié)好課也應該是真實的、扎實的、樸實的。
1、教學的方法很多,如情景創(chuàng)設、游戲表演、討論交流、觀察、操作、示范講解等,要選擇最容易達成目標的、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的方法。
2、教具、材料要能幫助幼兒主動高效地學習,不能對幼兒的學習產生干擾;操作起來方便。是選擇課件,還有圖片、事物都要依據活動的需要,合適的就是最好的。
3、教具、材料何時呈現?如何呈現的問題,幼兒座位安排的問題等,都是活動前老師要考慮的細節(jié)問題。
四、設計有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這是有效教學的關鍵。
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都是有目的的,切記走形式。例如:活動的結尾環(huán)節(jié),老師往往喜歡向幼兒拋出一個"誘餌"--等會老師帶你們干什么干什么,等會兒你們干什么等,其實活動結束并沒有或不可能兌現。以這樣的方式結束活動并非少見,老師的初衷或許是想讓幼兒仍然保持興趣使活動持續(xù)延伸,或許就是無意識的隨口出。而實際上,這樣的結尾毫無意義,還可能會令孩子產生老師說話不算數的印象。成功的教學結束語,不僅可以系統概括本活動的教學內容,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而且能拓寬、延伸教學的內容,激發(fā)幼兒玩旺盛的求知欲和濃厚的學習興趣。
五、形成有效的師生互動,這是有效教育的保證。
1、有效的提問。同樣一層意思,問法不一樣,幼兒的反應液不一樣。
2、有效的引導。首先,教師心中要有教學目標,教學思路要清,對教學內容鉆研要透,這樣可以避免引導的隨意性。其次,引導必須建立在幼兒的興趣與關注點上,引導幼兒回憶、提取與本次活動相關的經驗,將學習活動一步步深入。最后,既要尊重幼兒的表現,又不能把幼兒的表現都視為金子,要有選擇地加以引導和提升。
3、引導幼兒相互評價、相互學習,發(fā)展同伴資源的作用。
六、進行有效的教學反思。
反思不是簡單停留在表面現象的描述上,應該是更深層次的,要為提升自己的教學行為服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以往我們的反思往往是從尋找自身問題出發(fā)的,視乎帶有一點自我批評的感覺。但這種情況給反思者自身帶來不成功感,帶來不愉快的體驗。因此,我們提倡在反思中尋找自己的閃光點,分析教學之所以取得有效性的原因,這樣的評價會更有激勵性。
有效教育是我們每個教師的追求,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還有很多方面需要我們去思考與實踐,但更需要教師關注幼兒、尊重幼兒,了解幼兒的興趣、需要,把握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身體發(fā)展的規(guī)律,以幼兒為主體。需要我們不斷地改變自己,每天能多學習一點,多反思一點,多提升一點,多改變一點,這樣教學活動有效性才能得到真正地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