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存在著這樣一部份后進學生的群體,他們在校內外的不良表現(xiàn)尤為突出。不愛學習、吵嘴打架、欺小凌弱、損壞公物、偷竊剮錢、夜宿不歸家……。雖經(jīng)老師多次教育幫助,仍屢教屢犯,引起學校和老師的關注。經(jīng)過深入調查、了解、分析后,知道這些孩子中大多數(shù)來自于不健全的家庭。據(jù)我們對全校420名小學生家庭調查來看,屬于父母離異或喪父喪母的家庭的孩子有25人。在這25名學生中,學習差的有12人,表現(xiàn)差的有9人?磥,"缺少父愛母愛"家庭子女的教育問題不容忽視。
我所教的班級里有這樣一個男孩子,他的名字叫陳SY,12歲。這個孩子還在讀幼兒園的時候,媽媽就因為癌癥去世,因此花光了家里的積蓄。爸爸不得不離開家去打工,還有一個姐姐正在讀高中,所以他就交給了爺爺奶奶照顧。奶奶是小學退休老師,爺爺是村里的會計。因為孩子的父母都不在身邊,爺爺奶奶都很疼愛孩子。
在教學教育的過程中我對孩子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并發(fā)現(xiàn)這個學生在班級中的思想表現(xiàn)、學習情況等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上課時無法專心聽課,經(jīng)常做小動作,坐立不安,且經(jīng)常影響其它同學學習,經(jīng)常嚴重干擾上課秩序。
2、作業(yè)潦草,背課文拖拖拉拉,學習成績差。
3、課內不積極參加課堂活動,課外卻過分活躍,喜歡表現(xiàn)自己。
4、喜歡搞惡作劇,故意把其他學生的書或者文具偷偷藏起來,或故意弄壞同學的東西。同學們都遠離他,不喜歡他。
自從接手這個班級后,通過觀察、家訪、和家長的交談等多種方式的了解,我發(fā)現(xiàn)陳SY身上的這些心理問題主要來源于三方面的原因:
1、爺爺奶奶的過分溺愛
爺爺奶奶對孩子過分溺愛、事事遷就,缺少嚴格的監(jiān)督。連喂飯(孩子在讀三年級時都還是外婆給他喂飯的,現(xiàn)在才自己吃飯的。)、整理書包、佩戴紅領巾校牌等這些本該孩子做的事均包辦。
2、補償式的父愛和母愛
由于自小喪失母愛,爸爸又常年在外,陳SY自小缺少父母的關愛,因此爺爺奶奶對孩子處處補償、事事遷就,生怕虧待了孩子。在物質上,他們對孩子有求必應,但很少和孩子進行精神上的溝通。
3、孩子內心深處的自卑
雖然奶奶是小學退休老師,照理說在學習上可以幫助孩子,但孩子就是不聽奶奶的話,爺爺雖然偶爾會狠狠地打孩子,但打過孩子之后爺爺奶奶也只有偷偷流淚。所以他的成績一直不太理想,平時很少得到老師的表揚,使得陳SY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內心深處的自卑感使他對學習失去了信心。他不愿和同伴交往,但由于生性比較活潑貪玩,又很想有人關注自己,于是在課堂上老是想引起老師的注意,課外總是變著法子讓大家關注他。
通過以上分析,我發(fā)現(xiàn)陳SY身上的問題主要源于家長的過分溺愛、遷就和他的不自信。于是我決定從陳SY的爺爺奶奶和他本人兩方面入手采取措施,從而來轉變他。
【措施】
記得有這樣一則富有哲理的小故事:一把堅實的大鎖掛在大門上,一根鐵棒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無法將他撬開。鑰匙來了,他瘦小的身子鉆進鎖孔,只輕輕一轉,大鎖就"啪"地一聲打開了。鐵棒奇怪地問:"為什么我費了那么大的力氣也打不開,而你卻輕而易舉就把它打開了呢?"鑰匙說:"因為我最了解他的心。"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心,都像上了鎖的大門,任你用再粗的鐵棒也撬不開。唯有關懷、信任與尊重,才能把自己變成小小的鑰匙,進入人的心中。這則故事使我深深地懂得:教育是一門藝術,教育學生更是一門深遠又富有哲理的藝術。要教育好一個學生(特別是品行不良學生)是多么地不容易!在教育中不但要賦予情感,還得有一顆細膩的心。所以針對陳SY同學我實施了以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