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攻擊性行為是指幼兒基于憤怒、敵意、憎恨、不滿等情緒,有意對他人或其他目標而采取的不為社會規(guī)范所許可的行為。如小明在幼兒園為了爭搶一個小板凳而和同伴發(fā)生爭執(zhí),他竟然將同伴咬傷至出血;3歲的莉莉因為媽媽拒絕了她要多喝一瓶酸奶而把媽媽胳膊咬出一排牙印,還曾因看電視和爸爸發(fā)生爭執(zhí)而將遙控器摔壞,并且用絕食的方法威脅父母。
從攻擊性行為的意向來分,可以分為目的性攻擊和手段性攻擊;從攻擊行為發(fā)生的頻率來分,可以分為習慣性攻擊性行為和偶發(fā)性攻擊性行為。專家對大、中、小一個班的4—6歲幼兒共600名進行調(diào)查和有關量表評定,從549例資料齊全的幼兒狀況進行研究分析后得出結(jié)果:4—6歲幼兒行為問題發(fā)生率為7.9%。不同年齡幼兒行為問題發(fā)生率也不同。經(jīng)多種因素分析,幼兒攻擊性行為與年齡有關,年齡越小,發(fā)生率越高。
一、 幼兒產(chǎn)生攻擊性行為的原因(一)家庭方面:
1不恰當?shù)慕逃绞揭恍┘议L脾氣暴躁,遇事不聽解釋,不善于與孩子交流,當孩子的行為令其不滿意時,則訓斥、打罵,這就為孩子樹立了攻擊性行為的模型,形成了攻擊意識。這種攻擊行為往往會造成兩種極端兒童:一是低眉順眼、乖巧聽話的“好孩子”,另一種便是坐不住、好動的、敵對的幼兒。
另一些家長對孩子玩什么、看什么、與什么人交往聽之任之,漠不關心,以致孩子拙于言詞,游戲時便總是“沖呀!”“殺!”地喊,且時時侵犯他人。久之,這種缺乏管理和監(jiān)控的現(xiàn)象就會導致攻擊性行為。
也有些家長習慣于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習慣于一切事物都圍繞著他們轉(zhuǎn)。孩子間發(fā)生沖突時,自己孩子占了“便宜”,他會沾沾自喜;如果“吃了虧”就會訓斥別的孩子,如果自己孩子理虧打了別人,又會說“孩子還小嘛……”,在如此嬌慣縱容孩子的環(huán)境中生長,孩子理所當然地表現(xiàn)出任性、蠻橫、不講理,其攻擊意識自然萌發(fā)。
2不和諧的家庭生活環(huán)境有些家庭成員之間很少交流感情,常為一些瑣事發(fā)生爭吵,或漫罵或打架。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缺乏關注,耳濡目染,導致其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往往是“侵略者”角色。
每個家庭成員都很愛孩子,但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往往存在著分歧,尤其是孩子犯錯時,有批評、訓斥、體罰的,也有哄騙、護短的,成員之間有的甚至還鬧得很不愉快。
。ǘ┯變簣@方面:
1對依戀物的強烈守護情感幼兒從家庭進入幼兒園,陌生的環(huán)境、陌生的人、新的生活秩序等,使他們產(chǎn)生焦慮不安的情緒。為了達到自身心理的平衡,強烈的依戀感驅(qū)使他們對自己熟悉物體的守護。一旦別人拿走他們心愛的物品,他們即刻會產(chǎn)生敵意。
2獨占或相互搶奪玩具在家庭中,幼兒處于被照顧地位,特別是獨生子女,缺乏同伴間的交往和平等競爭的人文環(huán)境,跨入幼兒園,獨霸一方和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心理常使他們在交往中碰壁。占有欲強,他們不會用語言協(xié)商,而是直接用武力爭奪玩具,甚至破壞別人搭建好的物體。
3反擊同伴自我保護意識在幼兒身上體現(xiàn)得較為突出,當他們受到同伴的攻擊和傷害時,立即會采取打、咬、破壞等行為反擊對方。
(三)幼兒自身方面:
1孩子的需要得不到滿足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心理需求越來越強烈,希望時刻能得到他人的關注,否則就會以啼哭、摔東西等攻擊性行為來引起成人的注意,從而滿足精神上的需要。
2人際沖突解決策略不足幼兒社會性成熟不夠,自我抑制能力較弱,他們錯誤地認為要想不被人欺負,就必須去欺負和控制他人,攻擊能提高自尊,避免消極形象,同時攻擊行為是有效解決同伴間沖突的方法。正是這種思想導致了幼兒一系列的攻擊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