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性格形成也是比較好。而在專制、緊張、常有沖突的家庭中的孩子性格脾氣也比較的煩燥,產(chǎn)生攻擊性行為的機率也較多。家長對孩子的態(tài)度和撫養(yǎng)方式對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冷漠拒斥的家長常常會反復無常地懲罰孩子,并容許孩子表現(xiàn)攻擊性沖動,他們更容易培養(yǎng)出攻擊性的幼兒。他們給孩子樹立了對人漠不關心的榜樣。當孩子對別人表現(xiàn)出攻擊性時,他們也采取不管不問的態(tài)度,這就使孩子們的打斗行為合法化,使孩子失去控制自己攻擊性沖動的鍛煉機會。這些家長往往還有另一個特點,就是當他們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無法忍受時,就會懲罰孩子,如打屁股,打耳光,打手心等等。這又向孩子提供了一個攻擊性行為的模仿原型,不但達不到控制攻擊性的目的,反之卻變相地暗示孩子,增強了幼兒的攻擊性行為。?矿w罰來約束攻擊性行為的家長,他們的孩子在家庭之外往往是強侵犯性的。一個受體罰的孩子他會感到自己受到傷害,因此就想采取報復措施,而實施體罰的人往往是比他強大的得多的,如果直接報復,會受到更大的傷害,因此有的孩子會采取服從隱忍下來,隱藏在心里的憤怒,然后把憤怒轉嫁到別的小朋友身上或物品上.如果長此以往,不僅會導致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的增加,還會產(chǎn)生更嚴重的心理問題.當然了,除了家長運用體罰這種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外,還有些師德師風敗壞的老師,也是存在著這種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對幼兒不理解,不尊重,方式過于嚴厲粗暴另外,老師對學生不公平的待遇,導致學生感覺到不被老師重視,產(chǎn)生心理上的失衡,便會出現(xiàn)一些不良行為(比如攻擊)來引起老師的注意,而老師做出回應又恰恰強化了孩子的這種行為,還會繼續(xù)以此方式來吸引老師的注意。目前我國的學前教育普遍存在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和文化程度低的情況,這也是一個社會問題了.
3、美國心理學家哈特普1974年把攻擊性行為分為工具性攻擊和敵意性攻擊。工具性攻擊是指幼兒為了獲得某個物品而做出的搶奪、推搡等動作。它的本身不是為了給受害者造成傷害,只是把攻擊作為一種手段或工具,用來達到傷害以外的目的,比如獲得某一物品。敵意性攻擊是以人為指向的,其根本目的就是打人、傷害別人(可以是口頭的,也可是是身體的,或者是破壞他人的工作或財產(chǎn))。同樣的外顯行為依賴于情境分為敵意性攻擊或工具性攻擊。比如一個幼兒搶奪另一個幼兒的玩具而產(chǎn)生了攻擊行為就是工具性攻擊。如果直接對另一個幼兒攻擊就是敵意性攻擊。這種分類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但在現(xiàn)實中這兩種攻擊并不是很好區(qū)分。因為一些敵意性攻擊具有工具性攻擊的功能,而一些工具性攻擊表現(xiàn)出敵意性攻擊的憤怒。根據(jù)美國心理學家科爾伯格的道德發(fā)展階段理論,三水平六階段,學前期的幼兒處在前習俗水平,相對功利取向階段是一種樸素的利己主義,判定某一行為的好壞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具有較強的自我中心性,認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為就是正確的。比如一個幼兒甲不小心撞了另一個幼兒乙,那么乙有可能就會出現(xiàn)打甲一下還回來。根據(jù)攻擊性行為的表現(xiàn)和幼兒心理發(fā)展特征,因此,我們教師對待問題時,不應該過多的關注幼兒攻擊行為的本身,而是應該關注幼兒的動機和采用方式的適當性。
三:攻擊性行為的指導方法綜上所述,無論是電視媒介,家庭教育方式或者是學校老師的教育方法,其最主要的影響攻擊性行為形成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榜樣、強化、環(huán)境控制以及認知特點。據(jù)此,提出以下幾種指道方法.
1、樹立良好的榜樣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以及大量的實踐經(jīng)驗都證明,社會學習是通過觀察、模仿而完成的,攻擊性行為作為社會學習的一項內容,也可以通過觀察、模仿榜樣的行為而習得。
班杜拉認為,在社會學習過程中,人不是消極地接受外在刺激,而是經(jīng)過一系列的主動加工,對外在刺激進行選擇、組織,并以此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觀察學習是社會學習的一種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過觀察他人所表現(xiàn)的行為及其結果而發(fā)生的替代性學習 。這種學習過程并非直截了當?shù)耐瓿桑且?jīng)過注意榜樣的行為特征,在頭腦中組織和編碼所觀察到的信息,以適當?shù)姆绞皆佻F(xiàn)出所觀察到的行為方式,對這種行為方式進行各種各樣的強化等過程來實現(xiàn)。其中強化不僅包括外部強化,還包括自我強化和替代強化。替代強化即觀察者因看到榜樣受到強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強化一樣,是一種間接的強化方式。
班杜拉的大量實驗證明,榜樣在觀察學習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榜樣的特點、示范的形式及榜樣所示范行為的性質和后果都會影響到觀察學習的效果。班杜拉在一個經(jīng)典實驗研究中,將3--6歲的兒童分成三組,顯讓他們觀看一個成年男子(即榜樣)對大小如成人一樣的充氣玩偶進行攻擊、大聲吼叫或拳打腳踢。然后,讓第一組兒童看到"榜樣"攻擊玩偶后受到另一成人的表揚和獎勵;讓第二組兒童看到"榜樣"攻擊玩偶后受到另一成人的懲罰;第三組兒童則只看到"表揚"攻擊玩偶。之后,把這些兒童一個個單獨領到一個房間里去,房間里放著各種玩具,其中包括玩偶。對兒童的行為觀察表明,第一組兒童產(chǎn)生較多的攻擊性行為,第二組則比第三組顯示更少的攻擊性行為。實際上,三組兒童都學會了攻擊性行為,但由于不同的替代強化和替代懲罰,使他們在一定的情境中表現(xiàn)或不表現(xiàn)出與榜樣相似的行為。班杜拉認為,觀察學習中替代強化替代懲罰是非常重要的。強化在塑造行為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榜樣在觀察學習中的由于重要作用,因此,給學生呈現(xiàn)榜樣時,應考慮到榜樣的年齡、性別、興趣愛好、社會背景等特點,盡量和孩子相似,使幼兒產(chǎn)生可接近感,避免產(chǎn)生高不可攀或望塵莫及之感。另外,給學生呈現(xiàn)受人尊敬、地位較高、能力較強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樣,這樣的榜樣具有感染力和可信性,使幼兒產(chǎn)生情感共鳴,榜樣本身也容易成為學生向往、追隨的對象,激發(fā)幼兒產(chǎn)生見賢思齊的上進心,學生希望通過學習這樣的榜樣來發(fā)展自我、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