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ǘ┯糜螒虻姆椒ń毯⒆訉W習
所謂"游戲化的一日生活"就是根據(jù)孩子的年齡特點,在一日生活中用游戲的形式激發(fā)幼兒的興趣,是我們一日生活中的主要內容,在托小班的教學中體現(xiàn)地最為明顯。在教學過程中,我們?yōu)楹⒆訙蕚浜糜腥さ挠螒蛐问剑峁┛刹僮餍缘挠螒虿牧、墻飾等,在游戲中拓展幼兒的想象力和?chuàng)造力。將一些教育內容以游戲的形式展現(xiàn)給孩子,能夠讓孩子在游戲中不知不覺地培養(yǎng)起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不僅能夠在濃厚的興趣影響下較快掌握新知識,還能學會新知識的運用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不光教育活動需要擬人化的語言,趣味化的游戲滲透,在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銜接中,生活技能的養(yǎng)成中也同樣需要。下面就通過幾個例子加以解釋說明。
例如在上完課后,小朋友沒有事做,就顯得有點不安分,這時做一點簡單的手指小游戲讓孩子做做,會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因為對于幼兒來說手指的活動,是大腦的體操,活動的是手,得到鍛煉的是大腦。手的動作與人腦的發(fā)育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對語言、視覺、聽覺、觸覺的發(fā)展也有極大的助益。這樣即安穩(wěn)了孩子的情緒又發(fā)展了幼兒的多種感官,一舉兩得。
在教學階段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銜接中也可以利用游戲的形式,賦予情景化的語句引領孩子。如孩子排隊入廁時,可以利用手偶的形式加上情節(jié)的講述,開著"小火車"或其他形式的場景模擬入廁;在孩子游戲的過程中通過一定形式的場景模擬將分開游戲的孩子組合到一起等。
再比如從孩子入園后的盥洗方法、毛巾水杯的使用方法、包括小椅子的坐法都要采用游戲的形式進行教育,如:送水杯時用擬人化的語言邊說邊和孩子一起將水杯"送回家",告訴幼兒水杯找不到自己的家就像我們找不到家會著急、會害怕等。也可以適當添加一些簡單易懂的兒歌有節(jié)奏的邊說邊示范。洗手的時候可以教師說口說兒歌"打開水龍頭,把手沖沖濕,關上水龍頭,打打小香皂。先搓手心,再搓手背,搓搓手指縫,抱抱大拇哥,抓抓小手心。打開水龍頭,把手沖干凈,小手干凈了,謝謝水龍頭。"
采用游戲的方法教育孩子主要是為了提高孩子學習的興趣。這一時期的孩子的主意力、堅持性較差,而對于游戲的興趣較為濃厚,堅持性也更為持久,這種教育方法正式利用孩子這一特點,更加有效地調動起孩子自主意識,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的學習達到教學要求。
二、用正確的方法和價值導向培養(yǎng)孩子的自我意識
這一時期的孩子,處在自我意識形成和發(fā)展較為重要的時期,孩子已經基本能夠感應到別人對于自己的評價信息,從而用以改變自己的行為。因此,此時成人對幼兒的評價在幼兒自我意識的發(fā)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必須善于對兒童做適當?shù)脑u價,對兒童行為做過高或過低的評價都是對兒童有害的。同時,要善于引導兒童初步地評價他人或自己的內心品質,評價他人或自己的道德行為。在培養(yǎng)幼兒的自我意識的過程中,引導時必須注意形象性、情緒性和可接受性,注意為兒童自我評價、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的形成和發(fā)展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避免空洞說教。
(一)用鼓勵的方式教會孩子分享
孩子進入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常常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么東西都不肯和別人分享,甚至媽媽也要不到他手里的東西,更別說老師和其他孩子了。老師們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自私,非要想辦法把他這毛病改掉不可。其實這是在進行物權歸屬的練習,通過對物品歸屬權的確認,來認知他與物品的關系。國外的教育專家常說兩到三歲孩子的哲學是"我的我的,什么都是我的"。我們也應該理解這個階段孩子的行為,而不是亂貼標簽。
順利渡過物權意識敏感期的做法是,在孩子表現(xiàn)特別明顯時不要和他較真順著他即可。這個時間差不多要三四個月(視孩子情況不同而定)。之后尋找到適當?shù)臋C會,即別的孩子與自家孩子分享玩具的時候,提醒他:"小朋友把玩具分給你玩,你高興嗎?"當他點頭時再告訴他"你把玩具分給別人玩,他們也很高興"。就此可以打住,別馬上強迫孩子。如此反復幾次之后,讓他嘗試把玩具分給別的孩子,通過練習他知道玩具是屬于他的,分給別人玩之后還是會要得回來,和別人分享大家都快樂,這樣他就慢慢愿意分享了。大部分孩子在三周歲前后進入分享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