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的投放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教師要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梢,材料是為服務的,在區(qū)角中投入竹資源材料能增強孩子操作的興趣,但是如果投放方式或者投放數量不當,效果會適得其反,因此:
⑴ 新材料投放前要讓幼兒先熟悉材料
如在投放竹筒之前,應該通過認識竹筒、玩竹筒等形式了解竹筒的性質、特點,這樣就會很好的避免幼兒在過程中玩的興趣超過了美工操作的興趣,達到很好的預設效果。
、 材料要適量
材料的投放要根據幼兒的情況適時增減,保證幼兒最佳的操作狀況。如大班幼兒繪畫區(qū)讓幼兒在竹筒上添畫,教師所提供的竹筒數量就必須與幼兒人數相符,太少幼兒要爭搶,太多的話,幼兒又不會專注于自己手中的材料,為了多拿一個竹筒他會對前面的操作不專心,達不到良好效果。教師可以多準備幾個但事先不出示,等幼兒完成一個作品后,教師拿出來進行獎勵,鼓勵幼兒的創(chuàng)作愿望。
2、教師的指導要做到"點""面"結合
教師對幼兒的指導要做到"點""面"結合,即參與指導的教師要有不同的分工,根據不同的記錄表觀察孩子的情況,進行即時指導。我們根據幼兒美工區(qū)角活動的實施過程,設計了兩種不同的表格供教師記錄,其中表一的記錄者是班里的其中一位教師,她負責記錄班里幼兒活動的大體情況,是一個比較粗放的記錄表,即"面"上的指導;而表二則要求班里的另外一位教師直接參與到某一具體的活動中去,從頭至尾參與其中,并具體詳細地記錄幼兒的活動情況,在活動結束后予以評價及反思,即"點"上的指導。這樣通過兩位教師由點到面的參與活動過程,及時地了解孩子活動情況。
3、活動的評價要促進幼兒的能力提升
每次活動結束,教師應根據幼兒活動的情況、出現的問題、新的表現和玩法,引導幼兒進行討論、交流,鼓勵他們相互啟迪、示范推廣新玩法,大膽表現自己的能力。
。1)評價要有針對性
對幼兒活動的評價,要有針對行,切忌泛泛而談。評價可以依賴于教師對幼兒在活動的觀察,在區(qū)域活動中的觀察可以為區(qū)域評價收集資料。教師通過觀察不同幼兒的區(qū)域活動情況,記錄下幼兒有典型性的行為,積累不同層次的作品,為區(qū)角活動評價提供重要依據。
。2)評價要有提升
活動的評價中教師的提升很重要,教師要運用簡練、形象的語言對本次活動進行提升,幫助孩子梳理經驗。如中班竹葉粘貼活動中教師發(fā)現幼兒粘貼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動物造型的,在評價時教師就可以說"今天小朋友真棒,利用竹葉開了一個動物運動會,動物們可開心了。不過,那些水果呀,交通工具它們可不高興了,它們希望小朋友下次也用竹葉來和它們交朋友,好嗎?"通過教師的語言評價,使幼兒對自己的作品有了一個認識,同時對物品的歸類知識又得到了提升。
五、體會與收獲
經過了兩年的教學實踐,我發(fā)現有效利用"竹"開展活動的多重教育價值是顯而預見,對幼兒身心發(fā)展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鄉(xiāng)土資源以其獨有的魅力感染了幼兒教育,通過土鄉(xiāng)資源的開發(fā)利用,使我們孟幼的孩子們得到了更多的探索、思考和創(chuàng)造的空間,獲得了獨特的發(fā)展;使我們教師的角色地位發(fā)生了根本改變,從知識的傳授者、紀律的維持者到孩子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參與者,從注重學習結果到關注孩子活動過程,資源觀、教育觀得到了提升。
走進孟幼,撲面而來的是濃濃的鄉(xiāng)土氣息,空間布置、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活動材料,無不顯現出鄉(xiāng)土教育資源的充分利用,體現著適宜的農村幼兒園園本課程構建的新理念。竹子、稻草、麥稈、斧劈石……這些在農村隨處可見的東西,都成了良好的教育素材,它們給孩子帶來了快樂,給課程改革帶來了生機,給幼兒園帶來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