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材料的多樣性:
為了激發(fā)幼兒的探索欲望,在提供材料時應根據(jù)幼兒的發(fā)展水平,提供豐富多彩、便于幼兒操作與觀察的、蘊含教育價值的材料。例如,在“沉與浮”的活動中,孩子們猜想輕的物體會浮,重的物體會沉。于是,我為孩子們提供了白果、硬幣、回形針、花菜、蘿卜、大木塊等材料,最后的實驗結果與他們的設想大相徑庭。又重又大的木頭、花菜浮在水面上,而又小又輕的回形針、硬幣卻沉在水里。通過反復操作,他們逐漸認識到“物體的輕重不能決定物體的沉浮”。因此只有讓幼兒樂意與材料相互作用,才能主動獲得知識。
4、材料要便于幼兒操作:
幼兒的思維都離不開動作。因此我們?yōu)橛變禾峁┎僮鞑牧系臅r候是便于幼兒操作的,而不是一個擺設品。只有為幼兒提供了便于他們操作的材料,才能使他們能愉快的參與到活動中來。同時,還應提供可以讓幼兒在操作中進行觀察、比較的材料。如在沉浮的活動中提供了木塊、紐扣、海綿、瓶子等物品讓幼兒操作,有的幼兒開始認為海綿和瓶子會浮在水面上,教師又讓幼兒嘗試浸了水的海綿和裝了水的瓶子進行操作分析,重新理解有的物體的沉浮是有條件的,而不是固定的。此外提供材料讓幼兒制作簡單的科學玩具,更能激起幼兒的嘗試欲望。如提供厚紙片、火柴棒讓幼兒制作彩色陀螺,或提供紙張讓幼兒制作風車讓幼兒在做做玩玩中感知旋轉時候顏色的變化,使幼兒對其中的科學知識產(chǎn)生興趣。而且提供便與操作的材料即可以放手讓幼兒獨立操作,又可以讓幼兒自己反思活動失敗的原因,激起幼兒探索的興趣。
三、教師科學的指導,促進幼兒對科學的力探索。
幼兒在操作過程中,經(jīng)常不能進行深入的探索而是草草結束。那說明為幼兒準備豐富的操作材料并不能使他們的探索活動達到預期的目的。教師怎樣才能使幼兒感受到科學探索的樂趣呢?
(1)、不過多干預,給幼兒充分自由探索的空間。
在原來的科學教育中,教師雖然也有給幼兒準備豐富的操作材料,但是整個操作過程往往都是在教師的監(jiān)控之下的。由教師示范或語言來統(tǒng)一操作的標準,這樣幼兒就直接盲目的跟著教師的行動。這樣幼兒就成了一個模仿者。為了給予幼兒充分自由探索的空間,我們在讓幼兒明確操作的目的和材料使用的方法之后,就應該大膽放手讓幼兒充分操作,反復感知。如在“磁鐵”的活動中,準備了各種木塊、金屬紐扣、易拉罐、紙張、鉛筆等不同材料物品,在提醒幼兒注意操作安全的事項后,就只提出“看看誰發(fā)現(xiàn)的秘密最多”的要求,然后讓幼兒自由選擇材料操作。
在面對幼兒操作中的失敗,不要馬上糾正。而是要相信他們有能力認識和糾正自己的錯誤。在不斷嘗試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成功的喜悅將激發(fā)幼兒更為強烈的探索精神,給孩子帶來更多的快樂和自信。
(2)善于提問,鼓勵幼兒多角度發(fā)現(xiàn)。
教師在科學活動中,能否充分引起幼兒的主動探索欲望,很關鍵的一點在于教師是否善于提問。有效的提問,由淺入深激發(fā)幼兒操作、活動的興趣。教師的提問是貫穿于幼兒每次活動前、活動過程中、及操作探索之后的。如在“吹泡泡”的活動中抓住時機提問:是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能吹出泡泡?吹出來的泡泡為什么有大有小?怎樣才能吹出更大更多的泡泡呢?一步一步的激發(fā)幼兒自己去探索、發(fā)現(xiàn)。有的時候在提出問題時,幼兒們就會紛紛說出自己的答案,我并不馬上給予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導他們把好奇心轉化為進一步探索的動力。鼓勵他們從多角度發(fā)現(xiàn),每一種材料都嘗試一下,在充分感知操作經(jīng)驗之后,讓幼兒共同驗證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
。3)引導幼兒記錄探索活動,積累探索經(jīng)驗。
幼兒在操作活動中所獲得的知識,一般都是零散、粗淺、模糊的。這正是幼兒的思維特點決定了他們很難從大量的操作活動中的出比較完整、準確的知識經(jīng)驗。為此,我引導他們用自己的方式來記錄探索活動的過程和結果,如用圖畫等進行簡單的記錄,還可以老師為幼兒準備一些圖片,讓幼兒用貼的方式來記錄。這樣幼兒在進行各種有利于他們互相交流、討論、分享經(jīng)驗的機會時候就能借助這一記錄資料來歸納經(jīng)驗。教師也能從幼兒總結經(jīng)驗的過程和發(fā)展水平來思考下一次的活動計劃和提供什么新的操作材料,給幼兒留下一個期待繼續(xù)探索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