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認為幼兒園的民間藝術教育環(huán)境對幼兒所起的作用應該是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應運用多種感官刺激來激發(fā)幼兒以達到它的教育效應。因此,在創(chuàng)設環(huán)境時,我園嘗試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方面施加民間藝術教育影響。如晨間及下午起床時間,全園檑放民間歌曲、樂曲、戲曲供幼兒欣賞。教師引導幼兒在民間音樂縈繞的環(huán)境中進行一些自由游戲活動或將民間音樂作為一種游戲信號。在幼兒活動環(huán)境中,教師通過展示具有豐富民間色彩和民間藝術特色內容的圖片、裝飾材料,以引導幼兒自覺地關注它、欣賞它、評價它。在民間藝術特色活動區(qū)域或民間藝術專用室里,教師提供了豐富、多樣、可操作的民間藝術活動材料與工具,引導幼兒主動探索、嘗試,獲得民間藝術方面的實際運用經驗。
幼兒園的環(huán)境應為幼兒所喜愛、理解并接納。我們在設計民間藝術教育環(huán)境時,盡可能地增加其童趣性,以真正引起幼兒的共鳴,喚起幼兒參與的愿望。我園班級和專用活動室環(huán)境的所有人物形象基本上是以兒童化為主,采用夸張的形象、幼兒喜愛的方式增強畫面的視覺效果。例如教師在班級設計環(huán)境時盡可能采用藝術化、情趣化的娃娃體樣式。大班走廊的玻璃窗上采用的奧運福娃形象就是一種兒童化的造型,它表現了活潑、健康、熱情的形象。從外觀上看,五個福娃代表了五種意義的形象,不一樣的頭型下面卻有著同樣圓圓胖胖的笑臉,顯得稚氣福態(tài),代表了我們中國迎接奧運的到來。
我園民間藝術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在注重童趣性的同時還十分注重科學性,保證將最真實、準確的民間藝術教育信息傳遞給幼兒。如,在民間藝術專用活動室的染坊中,我們將云南少數民族地區(qū)研磨染料、逐步扎染的過程,用照相機拍下來然后中出照片布置在展版上,讓幼兒清楚、生動地了解到最原始的扎染工藝,使幼兒對扎染藝術有一個全面、客觀、科學的認識。
幼兒園教育環(huán)境還要體現幼兒的參與性,要對幼兒有所教育、有所引導。我們在民間藝術教育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中,注重從幼兒的可參與性出發(fā),以兒童的眼光來判斷環(huán)境是否適應幼兒的各種需要。實踐證明,有幼兒參與的環(huán)境更能引起幼兒的欣賞、研究興趣,更能調動幼兒對民間藝術的關注。例如,在“風箏節(jié)”的主題活動中,教師在引導啟發(fā)幼兒用撕、剪、貼等多種民間藝術形式表現自己所想設計的各種風箏,以激活幼兒參與的興趣。中班組的藝術長廊的空間吊飾則展出中班幼兒的民間藝術手工活動的作品,如扎染的手帕、編織的中國結、剪貼而成的紙藝等。藝術長廊的創(chuàng)設為幼兒提供了展示、欣賞自己的舞臺。幼兒園創(chuàng)設的環(huán)境具有教育作品的空間,進一步激發(fā)了幼兒參與民間藝術活動的興趣和愿望。
幼兒園環(huán)境教育功能的發(fā)揮需要教師有意識地激發(fā)和引導幼兒主動感知。只有引起幼兒與環(huán)境的有效互動,教育環(huán)境才有其存在的價值。因此,我園在利用民間藝術教育環(huán)境的過程中,還注重遵守了以下原則:
1.滲透性。
在一日生活各環(huán)節(jié)中,我們注重利用民間藝術環(huán)境進行滲透性的教育。如在課間休息時間,我們常常引導幼兒共同欣賞走廊壁畫上的民間傳說,從《神筆馬良》到《哪吒鬧海》,從《老鼠嫁女》到《十二生肖》,孩子們被童話故事中的人物、角色所吸引,他們邊聽邊問,民間藝術的嫩芽慢慢地滲進孩子們的心靈。在餐后散步時間,我們引導幼兒參觀大廳中懸掛的燈籠與中國結,觀察其喜慶奪目的色彩、富于變化的造型,感受其豐富的寓意。
2.漸進性。
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教學活動要求,我們注重引導幼兒不斷深入地利用環(huán)境進行民間藝術活動的探索與實踐。在小班,我們引導幼兒通過參觀、欣賞等活動,初步感受民間藝術的形式美、造型美和色彩美,引發(fā)其參與民間藝術活動的興趣與愿望。在中班,我們引導幼兒在欣賞和感受的基礎上,初步嘗試運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進行藝術探索活動。在大班,我們則注重鼓勵幼兒在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礎上,進一步欣賞豐富多樣的民間藝術作品,從而大膽地想像與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純真、獨特的民間藝術作品形式,激活其求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