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jīng)在上班路上遇到過這樣一位媽媽,媽媽看上去很博學(xué),一直在不失時機(jī)地給孩子講各種知識,而這些知識一聽顯然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范圍,結(jié)果孩子很少回應(yīng),連一點(diǎn)表情都沒有,誰知道孩子聽進(jìn)去多少呢?
還有一次在圖書館,我看到有一個媽媽一直在給四五歲的孩子讀書講故事,一本接一本,一個接一個都不停息,嗓子都快說不出話來了。從孩子呆滯的目光能看出,他早就聽煩了。
我不禁感慨,這些媽媽忘我地付出,似乎想傾自己所有灌注到孩子的世界里,恨不能孩子能馬上全部吸收,快快長大成才。然而事實(shí)呢,孩子被填鴨,沒有透氣的機(jī)會,最后變得麻木厭倦,成了媽媽手中的傀儡。
專家點(diǎn)評:能說這樣的家長不愛孩子嗎?他們的愛里附加了太多的期望,大量知識信息填鴨式的教育并不能彌補(bǔ)孩子情感的空白,不能代替親子之間的自然溝通,更剝奪了孩子自我成長的機(jī)會,這樣的愛,終究是傷害。
案例10:我要畫不一樣的牛
今天,孩子們要畫牛。我讓孩子們觀察了關(guān)于牛的圖片和范畫,然后便開始畫了。
“快來看呀,笑笑的牛身上長刺了。”孩子們都湊過去。“她畫的牛棚好亂!”“你畫的小孩手里怎么就拿一根草來喂牛呀?……”“你畫的和老師的不一樣!”孩子們七嘴八舌,我也走過去。笑笑顯得有點(diǎn)尷尬。我鼓勵笑笑講講她的畫。“這是牛毛,我姥姥家的牛身上就長了好多牛毛。”“這是草欄子,是裝草的地方,姥姥家的牛草就裝在那里。”“我姥爺每天中午都會趕牛去小河喝水,我畫的小孩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