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公立小學和教會小學完全以街道劃分,除特殊原因外,家長不得自己選擇學校,也極少有家庭在小學階段送孩子去私立學;蚣乃。不過學校在分班時,會特別考慮到每個孩子的居住地域,讓每個孩子都有可以一起上下課的同伴。
在入小學前,德國的教育機構(gòu)一再強調(diào)不必讓孩子預先學會寫字或做算術(shù),以便在入學后能夠開始正常學習。學齡前兒童只需學會安靜聽講,能夠在學校自理,能夠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就可以了。
德國小學只有4年,每天只上半天課,孩子6歲起上學,課程主要有語文(即德語),數(shù)學,體育,音樂,美術(shù),宗教和生活常識課,三年級以后有外語課,但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將會穿插進許多其它方面的內(nèi)容,如身體健康知識、性常識、環(huán)境保護知識等等。
德國的小學生每天做家庭作業(yè)的時間不會超過半小時,而且星期五放學后沒有家庭作業(yè),假期也沒有家庭作業(yè),整個小學期間沒有大考小考。學校重視的是孩子平時的表現(xiàn)和每一次當堂作業(yè)、當堂測試的水平總和。班里也不會公開學生的學習成績,也沒有排名次的做法。
德國小學教室里一般放幾張小長桌,每桌5~6個小孩,每過一個月就會換座位,以便孩子能接觸到不同的同學,并保護眼睛。同一桌的孩子可以時分時合地做作業(yè)或者討論問題。而且每過1~2個星期,一年級學生就要與二年級的同學混合上幾節(jié)課,讓他們相互交流以及完成老師布置的一些學習任務(wù)。
●心瑜媽
舒適而又“艱苦”的日本小學
日本小學生的學習條件是優(yōu)越舒適的。在校門外,任何車輛遇到上學的孩子,都會立刻在十米之外停下來,讓小學生先行。校門外的馬路在百米之遙就畫滿彩色標志,任何車輛一進入彩色區(qū)就要緩緩而行。
在學校里,學生每天的午飯和點心都豐富可口,而且每個星期的開始,家長都會收到一份社區(qū)統(tǒng)一印制的本周小學生午餐食譜,上面詳細地列出了每餐的內(nèi)容和營養(yǎng)成分含量。
但日本孩子從上學第一天起,不管家離學校有多遠,都是由自己走著去的。路上有什么困難,也要自己想辦法解決。當寒冬來臨的時候,小學就要開始為期一個月的晨跑,每個學生在晨跑時都只能穿單衫短褲,學校會給每位家長發(fā)一份表格,要求家長每天一早測好孩子的體溫,填在表格上,并蓋章表示是否同意今天讓孩子參加晨跑。
●筠蛛
美國老師給家長的10條建議
1、盡量表揚孩子,讓孩子每天都感覺到他在學習上取得了進步。
2、多關(guān)心孩子的學習內(nèi)容和實際進步程度,多詢問孩子最近學了什么,掌握得如何等。
3、經(jīng)常給孩子制訂幾個容易達到的小目標。
4、刺激孩子的學習欲望,抓住生活中的各種機會讓孩子學習。
5、幫助孩子樹立責任心。讓孩子學會洗碗、洗手帕等,盡到他的責任。
6、在孩子面前做表率。
7、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議論老師,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貶低老師。
8、定下家庭學習規(guī)范,并自始至終嚴格執(zhí)行,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作息習慣。
9、引導孩子善于提出問題,培養(yǎng)孩子多問一個“為什么”。
10、要使孩子重視上學,盡量避免缺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