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的早晨,小華打開窗戶,一陣冷風直嗖嗖的吹了進來。在南方,這是個難得的大雪紛飛的冬日。經(jīng)過一整夜的紛紛揚揚,外面已成了一個銀裝素裹的世界。從小生活在北方的父母在遠離家鄉(xiāng)幾千公里的城市見到了如此大的一場雪,難抑心中的思鄉(xiāng)之情,于是他們給小華穿上了厚厚的棉襖,帶她去拍雪景照。他們穿過大街小巷,來到人煙稀少的中心廣場。廣場的空地除了小華一家?guī)缀鯚o一人影,只有一片白雪茫茫。爸爸媽媽讓小華一個人站在雪地上,想給她留下一張紀念。就在按下快門的一瞬間,小華“哇”的一聲哭了起來,眼睛四處張望了一下,顯得十分緊張。爸爸媽媽跑到她身邊想安慰她,卻發(fā)現(xiàn)小華一身冷汗,并用雙手蒙住了眼睛,大聲哭嚷著“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小華究竟怎么了?這種異常的害怕能消除嗎?心理行為治療學家瓊斯進行的實驗研究也許回給我們帶來啟示。瓊斯是當時著名的行為分析心理學家華生的弟子,她專門研究兒童的異常行為形成及矯正。有一個34個月大的男孩,名叫彼得,父母帶他來找瓊斯治療,因為他是那么的與眾不同。他不象其他孩子一樣喜歡柔軟的,毛絨絨的玩具,相反他對這些毛絨絨的東西十分害怕,怕爸爸平時穿的皮外衣,怕小鳥身上的羽毛,怕他摔破腿時媽媽用棉花球給他搽洗,他還害怕穿毛衣,最怕的就是鄰居家養(yǎng)著的小兔子。這么多的害怕給小彼得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更是給父母帶來了許多煩惱。
瓊斯對這個小男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想了很多辦法讓他改掉害怕毛織物的心理。她從彼得最害怕的小兔子入手。瓊斯把關著小白兔的籠子放到彼得的房間里,彼得一見到兔子就十分緊張,抱住瓊斯不敢抬頭,由低聲的抽泣到發(fā)生哭喊要離開這個房間。瓊斯帶他離開了房間,為了安慰他給他一塊巧克力糖。小彼得一拿到糖就停止了哭喊,津津有味地吃起了糖,還時不時露出甜甜的笑容。瓊斯趁著心情愉快時,又把他帶進了房間。這次,她把籠子放在一個不易引起注意的角落里,讓彼得坐在桌子邊,桌上放著玩具和巧克力糖。彼得一邊吃著糖,一邊玩著玩具,顯得十分快樂。期間只是偶爾瞅了幾眼遠在角落里的小兔子,但馬上就低下頭去專心玩他的玩具。就這樣,彼得與小兔子相安無事地相處了一個上午。在以后的每一天中,瓊斯在彼得吃糖玩玩具時,逐漸把籠子向桌子移近,并時刻觀察彼得的反應。她發(fā)現(xiàn)彼得在愉快情緒的感染下,似乎不怎么在意小兔子的靠近,雖然有時還會露出一絲緊張的神色,但哭喊發(fā)抖的現(xiàn)象已不再發(fā)生。一天,瓊斯決定把小白兔從籠子里放出來,看著小白兔在他腳下蹦蹦跳跳,彼得依舊高高興興玩桌上的玩具,沒有顯出害怕的樣子。到了治療期末,彼得是一點也不害怕兔子了,連當他在玩玩具時,兔子跑到桌子上離他十分近,他也不害怕,甚至伸出手去撫摸它。經(jīng)過瓊斯一段時間的治療,彼得由害怕兔子漸漸變得喜歡它,而且再也不害怕皮毛類的東西。
瓊斯以這種方法成功治療了許多有焦慮情緒和癥狀的孩子。其中究竟有什么絕妙的道理呢?瓊斯解釋說,對小孩子來說,吃糖玩玩具是一件十分令人愉快的事,若這活動與引起焦慮的刺激(兔子)結合在一起,吃糖時產生的積極情緒就會延及到兔子身上,從而抵消對兔子的害怕。瓊斯認為這種行為治療方法的生理基礎就是因害怕產生的緊張狀態(tài)不能與放松的身體狀態(tài)并存,而且放松的身體狀態(tài)能夠阻止與害怕相聯(lián)系的緊張反應。根據(jù)這種原理,瓊斯治療兒童因各種原因引起的害怕和焦慮,先要設置一個能讓他放松,感到愉快的情境,同時將害怕刺激分為幾個等級,然后以各種適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