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愛聽柳鶯的叫聲,所以我很喜歡這里,都來了兩次了!”記者近日在俄羅斯國立達爾文博物館遇到了6歲的伊戈爾和他的父親瓦季姆。伊戈爾進門后就來到這臺能夠發(fā)出鳥叫聲的“神奇的機器”前,久久不肯離去。原來,這是博物館里一套特殊的音響設(shè)備,在它的頂端有十幾種鳥類的圖片,每個圖片下有一個按鈕,只要你按下相應的按鈕,機器就會播放出圖片中鳥類的叫聲,有柳鶯、沙雉、蒼頭燕雀……伊戈爾雖然沒有親眼見過柳鶯,但他卻深深記住了柳鶯的叫聲,記住了這種可愛的小鳥。
瓦季姆告訴記者,他們來自莫斯科以南300多公里外的圖拉市,這次是專門帶孩子來參觀博物館,“這里的展覽很有意思,不僅能夠讓孩子們學到知識,更關(guān)鍵的是能夠引起孩子們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在展廳的另一側(cè),一臺特殊的體重秤前圍滿了孩子,大家爭先恐后地站上去測試。記者上前一看,原來這不是一臺普通的體重秤,當有人站在秤上的時候,它顯示的不是體重,而是被測者體重相當于幾種不同動物的重量。這臺機器不僅吸引了孩子,連許多孩子的家長也都紛紛進行測試。“看啊,我的體重相當于16只貓,3320只老鼠。1/2只狗熊或者1/60只大象……哈哈。”孩子們發(fā)出了歡笑聲,在玩耍的同時他們也加深了對各種動物的了解,有了具體的感受。
博物館的管理員諾索娃女士對記者說,其實無論大人孩子對自然科學都有一定的興趣,關(guān)鍵是要讓參觀者參與到活動中去,在參加活動的過程中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尤其是孩子們,天性喜歡玩耍,讓他們一邊玩耍一邊了解自然科學知識,在玩耍中學習知識才能使他們記得住。所以博物館方面盡可能想出辦法增強孩子們的參與性和參觀的趣味性。
一樓大廳的海洋生物館被布置成潛水艇的樣子,“前方發(fā)現(xiàn)鯊魚,快轉(zhuǎn)向!”幾個孩子玩得津津有味。大廳內(nèi)播放影片的電視機被布置成潛望鏡,當你來到“潛水艇”內(nèi)的時候,仿佛真的置身海底,而通過潛艇的窗戶可以看到展柜中各種海洋動物的標本,孩子們又認識了不少新的海洋生物。記者明顯感覺到,到這里來的孩子都是主動去學習、了解自然知識,不停地問這是什么?那是什么?而陪同的父母則是有問必答,如果有解答不了的就由博物館里的管理員來解釋,孩子們的每一個問題都能得到滿意的答案。另外,博物館內(nèi)還有專門的放映廳和免費的“網(wǎng)吧”,用來學習自然科學知識。對于那些不喜歡“啃書本”的孩子來講,這些現(xiàn)代的教學方式更容易接受,也更能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所以,有很多孩子離開博物館時都戀戀不舍,不住地回頭。
盡管達爾文博物館內(nèi)的大部分展品都是動物標本,但經(jīng)過工作人員的奇思妙手,這些展品在孩子們的身邊又都“活”了起來,孩子們仿佛來到了野生動物之中,展覽變得一點也不枯燥。諾索娃女士說,博物館希望通過這種玩的方式讓孩子們逐漸了解動物,之后再讓他們知道哪些動物是已經(jīng)滅絕的,哪些快要滅絕了,最終啟發(fā)孩子們保護動物、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意識。博物館還和莫斯科的幾個環(huán)保組織合作,帶領(lǐng)中學生參加各種環(huán);顒,同時還舉辦環(huán)保題材的兒童畫展,任何一個參觀者都可以把畫送到這里展覽,最終評選出最優(yōu)秀的作品。這些活動都得到了孩子們的積極響應,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